在对于恋爱的研究中,依恋理论影响深远。心理学家将人们分为分歧的依恋类型,认为它们是从我们婴儿时和怙恃的相处中成长出来的,并由此影响了我们的平生。
今天我们系统清算了依恋类型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我们在曩昔推出依恋类型测试时,有良多小伙伴做事后都来问,为什么我测出来是两种类型的交叉?这是因为,新近的研究倾标的目的于认为依恋类型不是绝对的分类,而是每小我都在坐标轴中的某个位置。你可能长短常典型的某一类依恋,也可能是两种类型的交叉。别的一种大要率的可能是你的自我认知还不不变,自我形象还不清楚,还需要更多自我摸索。
1. 儿童的依恋类型
上宿世纪60年月,英国心理学家John Bowlby发现,哺乳动物的幼崽自身没有存活能力,而那些当作功获得怙恃存眷的幼崽则比力有机遇获得赐顾帮衬,最终存活下来,所以,幼崽会经由过程抽泣、尖叫、纠缠等体例,来拒绝和怙恃的分手——我们人类也是如斯,婴儿对其本家儿要顾问者(一般为怙恃)的依靠会以分歧的模式表示出来。“害怕与怙恃分手、害怕被怙恃丢弃”,是进化造当作的人类的本性。
1978年,他的学生Mary Ainsworth继而按照当婴儿需要怙恃时,怙恃对婴儿的行为和回应水平,提出了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Ainsworth, 1978)。
· 若是当婴儿需要赐顾帮衬时,怙恃老是在婴儿身边的、有回应的、给孩子注重力的,婴儿就会感触感染到平安、爱和自傲,这种婴儿会比力不拘谨、爱笑、轻易和其他人交往,成长出“平安型”(Secure)依恋;
· 若是大人对孩子的赐顾帮衬时有时无,行为无法展望,婴儿就会起头用各类行为试图找回本身的怙恃。因为不确定顾问者什么时辰会回应,婴儿会表示出严重和过度依靠,成长当作“焦炙-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依恋;
· 若是当婴儿需要的时辰,怙恃老是不呈现,立场是冷酷和拒绝的,婴儿就会认为他人是无法相信的,从而对他人布满思疑,甚至陷入抑郁和绝望,成长当作“回避型”(Avoidant)依恋。
Mary Ainsworth认为,这三种依恋类型形当作后,婴儿在之后对人际关系的处置、对新情况的反映上城市表现出差别。当孩子面临新情况时,平安型的儿童会标的目的怙恃追求撑持,但很快就会恬静下来,勇于摸索新情况;焦炙-矛盾型的儿童则会不敢面临,转而对怙恃大哭大闹;回避型的儿童即即是在害怕的环境下,也会和怙恃连结距离,不标的目的怙恃追求帮忙和抚慰(Ainsworth, 1978)。
2. 当作人的依恋类型
后来研究者发现,依恋类型也同样合用于当作人。1987年,Hazan和Shaver发现,当作人在处置亲密关系时也会表示出近似的反映体例,而且和童年时受到的怙恃看待体例和依恋模式一脉相承。好比,城市因为另一方在身边,并实时回应本身而感应平安;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很慎密,都怀孕体上的接触;当无法“联系”到对方时,城市感觉不平安;城市与对方分享本身的新发现;城市喜好对方的长相,彼此沉沦,为对方专注;城市有一些 "baby talk":用孩子的体例对话 (Hazer,1987)。
1990年,Bartholomew从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出发,提出了当作人的四种依恋类型——他按照回避的原因,将回避型分为两种:一种人既等候亲密,又害怕被拒绝和棍骗,是以不肯意与他人亲近,称为“惊骇型”(fearful);另一种人完全不肯意与他人亲密和彼此依靠,称为“疏离型”(dismissing)。除此之外,他还将“焦炙-矛盾型”更名为“痴迷型”(preoccupied)(Bartholomew, 1998)。
这四种依恋类型的,是由两个维度区分出来的:“回避亲密”与“焦炙被弃”。“回避亲密”水平高的人,在与人亲密时会感应不舒畅,水平低的人则会在亲密关系中感应轻松;“焦炙被弃”水平高的人,会害怕他人分开本身、没有给本身足够的注重力,水平低的人则不会担忧(Bartholomew, 1998)。
从上图中,可以比力清楚地看出四种类型是若何按照两个维度分类的:
低焦炙、低回避的人是平安型,他们轻易与人亲密,并安心地依靠和被依靠,不担忧会被丢弃;
高焦炙、低回避的人是痴迷型,他们巴望与人亲密,但老是发现、思疑和惊骇另一半并不想达到同样的亲密;
低焦炙、高回避的人是疏离-回避型,他们感应与人亲密是不舒畅的,难以信赖和依靠他人;
高焦炙、高回避的人是惊骇-回避型,他们等候亲密但又惊骇亲密,是以仍是拒绝与他人亲近。
如我们在文章一起头所说,研究者现在更倾标的目的于认为,每小我的依恋类型都不是绝对的,而是在这个坐标轴上的某一个点。有的人在某个维度上的位置居中,所以他们会被认为是两种类型的交叉;有的人在两个维度上都居中,那么他们被认为不属于任何一种依恋类型。同时,这个位置也是可以浮动的,跟着自身履历的转变,我们自身的回避和忧虑程度城市发生转变。(Bartholomew, 1998)
不外,大大都人仍然会处在四种区间中的一种里,他们在亲密关系中也会有分歧的表示。
总的来说,平安型的人是在亲密关系中对劲度最高的,他们可以或许舒畅地待在一段亲密关系里;而不平安型则否则。我们以回避型和平安型,回避型与痴迷型的比力,可以比力好地舆解这四种类型各自的表示。
· 回避型(包罗惊骇、疏离型)与平安型的比力:
Sharon Dekel的研究认为,平安型和回避型的人都需要亲密。尽管回避型的人会表示出不但愿获得亲密,但那只是他们需求的形式和方针分歧。她比对了回避型与平安型在亲密关系中的分歧诉乞降表示:
1. 平安型和回避型对亲密的理解分歧。在描述本身对亲密的需求时,平安型的人会强调这几个方面:分享(sharing,即但愿和另一半分享糊口、履历和不雅点看法),抱负化(idealization,即对另一半有很高的评价和抱负化的观点),依靠与自力并存(dependence & independence),激情(passion),愉悦(fun),关心(caring)。他们在亲密中会但愿可以或许知足两边的需求(Dekel,2012)。
而回避型的人,则会强调掌控(holding,即但愿可以或许对另一半有所掌控),自我验证(self-validation,即从对方身上获得对自身简直认),安静(calmness,不但愿与对方发生任何争执和冲突),轻松(easiness,即但愿另一半是令人轻松的,不合错误本身提出要求的)。分歧于平安型,他们在亲密中本家儿要追求的是小我的知足和等候(Dekel, 2012)。
2. 平安型和回避型都有对距离的需求。但平安型的人既强调自力,又不否决彼此依靠。而回避型则过度强调两边之间清楚的鸿沟,否决依靠。
3.平安型的人追求的关系是“两个当作年人”的模式,他们的交往是当作熟的,两边平等地分享需求,没有一方超出于另一方之上,既彼此依恋,又标的目的外摸索;
回避型的人在追求的,则更多地是一种“婴儿-母亲”的关系,他们在关系中,会尽力去知足一些本身年少时没有被知足的需求。此中,疏离型的人更喜好陷入一种“假性亲密”的关系,而惊骇型的人则轻易进入戏剧化的、大起大落的关系中(Dekel, 2012)。(KY本家儿创们:复习一下,回避型是儿童依恋类型的名称,疏离型和惊骇型是当作人依恋类型的名称,它们两种都是由回避型成长而来,彼此有相似也有分歧。)
4. “回避型的人并不是在抵当亲密,他们对依靠的抵挡是一种防御机制。” Sharon Dekel说,他们的自力是一种“伪自力”:只是表示出冷酷和不在意,以此来抵当本身在亲密关系中的压力感。在Bowlby的尝试中,回避型的孩子在怙恃分开时,并不会表示出不欢快或者有压力。然而,对这些婴儿的心率及与压力相关的荷尔蒙程度测试却显示出,这些孩子并不是真的感触感染不到压力,而是一种防御机制埋没了他们的压力感。(Bowlby, 1969)
Fraley等人对“回避感”高的当作人做了尝试,让他们假设双亲过宿世,并就此进行会商。对这些人的皮肤测试显示,他们和其他人一样会感应焦炙和压力。而当研究者让这些人压制本身的这种压力感时,疏离型的人可以或许在很短的时候里削减本身的心理压力反映,不把注重力放在与依恋相关的设法上;而惊骇型的人则无法做到这一点 (Fraley, 1997)。
· 痴迷型与回避型的比力:
1. 痴迷型与回避型同为不平安依恋,他们也拥有一些配合点,好比都有一些没有实现的但愿,自我意识上的焦炙,存在自负问题等。(Waller, 1994)
2. 它们的分歧之处在于,痴迷型的人老是表示出一种“感情上的饥牵萝补屋”,以及对依靠和承诺的强烈需要。他们老是死死地抓住本身的伴侣,但愿对方可以或许拯救他们,或者使他们完整。他们拥有过多的对亲密的牵萝补屋求,会用良多行为试图让对方高兴、获取对方的爱。Robert S. Weisskirch针对459名大学生的研究发现,痴迷型的人更爱发色情短信,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也是因为他们在约会中的不平安感决议的,发色情短信是他们尽力吸引他人注重、连结他人乐趣的体例(Weisskirch, 2016)。可是,痴迷型对平安感的牵萝补屋乞降不正视鸿沟的行为,却老是把本身的伴侣推开(Waller, 1994)。
3. 同为不平安型依恋,回避型的人则老是贬低恋爱,喜好游戏式的亲密关系,但正因为如斯,痴迷型的人很轻易被回避型的人所吸引。因为,在和回避型的人交往的过程中,那种若即若离,时常让本身焦炙不安的感受是活泼而熟悉的,即便这会使他们感应更不适和焦炙。他们也很轻易陷入“依靠共生”(codependency)的关系之中。
·在亚洲地域,不平安型依恋比平安型更多
在Hazan和Shaver的研究中,平安型的人占人群的55%,回避型(包罗惊骇型和疏离型)占29%,痴迷型的人占16%。是以,以往的研究一向都认为,平安型的人占人群的一半以上(Hazer, 1987)。
但2008年,新的研究发现,在美国的数据中平安型的人跨越50%,但在其他国度并非如斯。David P. Schmitt针对56个国度的样本数据(来自the International Sexuality Description Project,不包含中国数据)进行了阐发,发此刻欧洲、美国以外的大部门地域,出格是南亚、东南亚地域,平安型依恋的人数都不到50%(Schmitt, 2008)(KY本家儿创:这或许可以部门诠释后台小伙伴的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我感受身边平安型的人没有那么多)。
在前面我们已经说到,与本性(基因、气质等)比拟,顾问者的看待是婴儿依恋类型形当作的关头身分,而这种影响会一向延续至当作年。Russell A. Isabella经由过程对婴儿出生1个月、3个月和9个月时母亲表示的记实,及婴儿当作年之后的依恋类型比对,发现母亲对新生儿的行为几乎可以用来展望当作年后的依恋类型:那些母亲表示出更敏感的回应、更少的拒绝的孩子,会更多地成长为平安型;反之,婴儿则会更多地成长为不平安型。(Isabella, 1993)
荷兰学者Dymph Van den Boom等人的研究还发现,即便婴儿的生成气质方向焦炙、敏感、易怒,母亲仍然可以经由过程高回应度、高可及性的养育过程对其造当作影响。若是母亲在婴儿出生的第一年,就在婴儿需要的时辰对其表示出更多的注重与回应,那么从第二年起头,婴儿就会表示出自傲心提高,平安感增添。而且这种效应在持久仍然阐扬感化,他们此后在与火伴玩耍时也会表示出更多积极的互动。(Boom, 1995)。
但同时,依恋类型也被发现会受到当作年后的履历(本家儿如果亲密关系履历)的影响。2001年,Ann P. Ruvolo等人对301对伴侣的爱情过程进行了跟踪。在他们第一次被评估依恋类型、冲突回避程度之后的5个月,他们被要求陈述关系的近况并从头评估依恋类型。成果发现,履历了关系的分裂、分手后,男性和女性城市更方向不平安型;复合则会使他们更方向平安型。(Ruvolo, 2001)
这也意味着,当作年人的依恋类型是可以改变的。
平安型的人更轻易健康、糊口得更幸福、更可能获得不变的亲密关系,几乎已经是共识。那么,若是做完我们的测试,发现你是不平安型中的一种或两种,如何才能改酿成平安型?以下几种路子可能会有所帮忙:
1. 设法理解你的曩昔,给你曩昔的履历付与意义。理解曩昔有良多种方式,好比成立起对本身过往履历的连贯论述,这会帮忙你理解,为什么你的童年履历在今天依然发生着影响。这个过程可以在咨询师的帮忙下完当作,也可以用写作的体例来进行梳理。只有当你找到本身的耻辱感、低自负、不平安感的根源时,你才有可能修复它们。
2. 找一个平安型的伴侣,和Ta成立起持久的爱情关系。一个可以或许读懂你的需要、用当作熟的体例看待你的人,也可以或许帮忙你读懂本身和改变本身。(若是你其实找不到,也可以找一个持久的咨询师。)对于不平安依恋类型的人来说,平安型的人也许会在一起头接触时让你感觉“很无聊”,若是你真的但愿本身有所改变,那么第一步也许就是忍受这种无聊感,给对方和本身更多接触的时候和机遇。
3. 痴迷型的人需要学会对本身更负责,而回避型的人需要学会对伴侣更负责。这就可以或许带来更健康、更自力的关系,而不是一方过于依靠,或者看似自力的子虚的自给自足感。
4. 领会本身和伴侣的依恋类型,然后坦诚地与对方沟通一些本身的心里戏,标的目的对方诠释本身的行为、情感背后的设法。无论何种依恋类型的人,都要理解,爱的说话从来都不是通用的。每个个别城市有本身怪异的一套“说话”,统一个行为,由分歧的人做出来,代表的意义可能判然不同。
每小我都不克不及强行用本身的说话去解读对方,并要求对方以本身的说话来表达爱意。好比说,对有的人来说,是否立即回信息和爱的水平有关,但对另一些人来说这两件事简直无关。而同时每小我也要愿意去体味和理解对方的说话,愿意学着至少在一些时辰用对方的说话去表达。
你是哪种依恋类型,给我们留言说说你的故事吧~
References:
Ainsworth, M. D. S., Blehar, M. C., &Waters, E. (1978). Wall. s.(1978).Patterns of attachment: A psychological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
Boom, D. C. (1995). Do first‐year intervention effectsendure? Follow‐up duringtoddlerhood of a sample of Dutch irritable infants.Childdevelopment,66(6), 1798-1816.
Bowlby, J. (1969).Attachment and Loss: Attachment. V. Basic Books.
Dekel, S., & Farber, B. A. (2012).Models of intimacy of securely and avoidantly attached young adults: Anarrative approach.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disease,200(2), 156-162.
Fraley, R. C., & Shaver, P. R. (1997). Adult attachment and thesuppression of unwanted thought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3(5),1080.
Hazan, C., & Shaver, P. (1987).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2(3), 511.
Isabella, R. A. (1993). Origins of attachment: Maternal interactivebehavior across the first year.Child development,64(2), 605-621.
Ruvolo, A. P., Fabin, L. A., & Ruvolo, C. M. (2001). Relationshipexperiences and change in attachment characteristics of young adults: The roleof relationship breakups and conflict avoidance.Personal Relationships,8(3),265-281.
Schmitt, D. P. (2008).Evolutionary perspectives on romantic attachment and culture how ecologicalstressors influence dismissing orientations across genders andgeographies.Cross-Cultural Research,42(3), 220-247.
Waller, N. G., & Shaver, P. R. (1994). The importance of nongeneticinfluences on romantic love styles: A twin-family study.PsychologicalScience,5(5), 268-274.
Weisskirch, R. S., Drouin, M., &Delevi, R. (2016). Relational anxiety and sexting.The Journal of SexResearch, 1-9.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