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争,是古代政治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历朝历代皆有分歧水平的党争。它们的影响也各不不异。孔子有云:“正人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但汗青告诉我们,党争并不是小人的“专利”,正人也会党争。在这一点上,宋代和明代给了我们两种判然不同的“示范”。
宋朝:“废法不废人”
最能申明宋代党争的特点,要属“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公元1043年,距离海说神聊宋建国已近90年,此时已履历过对辽化和西夏数次战争的海说神聊宋,国力耗损严重;并且国内也呈现了饥平易近兵变,可谓“内忧外患”。
此时,名臣范仲淹标的目的当朝皇帝宋仁宗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针对那时轨制上的各种短处,提出鼎新办法。之后,仁宗据此公布多条诏令,史称“庆历新政”。
图1 范仲淹(989年-1052年)
因为新政直击很多既得好处者的关键,所以“党争”的种子在一起头就被种下,最终使得庆历新政“无疾而终”。
为奉行新政,宋仁宗有意汲引夏竦担任枢密使(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原本夏竦对新政并无几多定见,但同为“鼎新派”的王拱辰、欧阳修、余靖等人对此果断否决,最终夏竦未能如愿。就此,夏竦彻底站在了“鼎新派”的对立面。
跟着新政的推进,鼎新派与否决派的矛盾逐渐公开化,斗争也日趋激烈:先是欧阳修上书求全谴责御史台官“多非其才”;做为还击,监察御史梁坚弹劾与鼎新派魁首范仲淹关系紧密亲密的两位大臣,最终使得范仲淹和御史台长官王拱辰先后辞去官职,以示对同僚的撑持。在这之后,党争进一步“进级”:前文提到的夏竦使人窜改手札,诬称鼎新派官员的行为是“伊、霍之事”。这个“杀人诛心”之举令鼎新派中坚范仲淹和富弼深感惊骇,二人随即辞去朝中职务,出朝巡边。
持续不竭的党争,使得变法无疾而终:仅在新政实施的一年之后(庆历四年),范仲淹就被罢去参知政事(副宰相)之职,富弼也于同日去官,二人均被改任为边抚使,远离朝廷。在这之后不久,鼎新办法被尽数拔除,“庆历新政”就此落幕。
图2 王安石(1021年-1086年)
与“庆历新政”比拟,“王安石变法”更具有代表性。
宋神宗熙宁年间的此次变法可谓将“党争”的特点表现得极尽描摹:朝中几乎所有官员都选择了“站队”,而因为神宗力挺新法,“变法派”一起头便占有上峰。
跟着新法的推进,否决派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御史中丞吕诲上疏弹劾王安石,神宗拒绝回答,前者就自请出朝;知谏院范纯仁上疏进犯王安石变法乱度,神宗未置能否,范纯仁也果断告退;元老重臣富弼称病罢相;司马光上书无果,本家儿动要求到洛阳修《资治通鉴》;苏轼、苏辙上书述说变法之弊,成果苏辙被贬河南,苏轼自请离京出任杭州通判。可以说,否决派的官员无一破例都分开了中枢朝政。
图3 司马光(1019年-1086年)
明朝:“身与名俱灭”
有明一代,“党争”可以说贯串始终。
在明太祖朱元璋期间,“党争”的苗头已经闪现。那时,随朱元璋打全国的人中,以淮西人居多,而朱元璋自己也是淮人,故明朝成立后,这批人大都封公列侯,身居高位。环绕此中的焦点人物、韩国公李善长,形当作了朝中的淮人权要集团。
因为身兼功臣和皇帝同亲两重身份,在建国后,李善长任左丞相,位列朝中第一。在他之后,由其同亲胡惟庸继任为相。在他们先后掌权的十几年中,因为淮人集团的架空,使得非淮人官员很难执政中安身。如同为朱元璋亲信谋士的刘伯温,因其为浙东人,所以自入朝后就备受打压:刘伯温的才调和功绩在一干功臣中并不算差,但因为淮人官员从中作梗,在封功臣时其只被封为诚意伯,而淮人身世的李善长则被封为韩国公。
图4 胡惟庸(?—1380年)
因为李善长的教唆,仅仅在洪武四年,刘伯温就辞职归里,自此远离宦海。但这还没竣事:因为之前朱元璋在标的目的刘伯温征询丞相人选时,后者没有为李善长说好话,由是李善长记恨在心,之后借故革失落了刘的俸禄。颠末连续串的冲击,刘伯温不久便忧愤当作疾,而此时淮人集团的胡惟庸借机派大夫为其诊治,但蹊跷的是,刘伯温在此后一个月便病故了。由此可见,即便远离政治,淮人权要依然不愿放过本身的仇敌。
到明代中期的嘉靖、万历二朝,“党争”正式登场。先是嘉靖时,以内阁首辅严嵩为首的“严党”和以内阁当作员徐阶、高拱为代表的“清流”之间的争斗:那时严嵩结党营私、大举贪污,“清流”官员借此不竭进犯“严党”。而严嵩也没闲着,他操纵势力,先后罗织罪名杀戮“清流”魁首夏言、仇鸾。在严嵩掌权的二十余年里,“清流”对其的进犯也从未遏制:沈炼、杨继盛等先后上疏弹劾严嵩的罪状,但都未能当作功,反遭严嵩谗谄致死。
图5 严嵩(1480年-1567年)
明末,“党争”之势达到颠峰。先是在万历皇帝立太子的问题上,浙人身世的“浙党”官员驯服万历的设法,而闻名的“东林党”官员上书否决;对此,其他党派又群起进犯“东林党”。由此,在环绕太子人选的问题上,各派官员争斗长达20余年之久。
明熹宗时,“党争”又演化为“内朝”和“外朝”之争。因太监魏忠贤为司礼监秉笔寺人,得以参预机要,又提督东厂,能肆意罗织罪名、把握官员生杀大权,故环绕其身边敏捷形当作了一个集团,东林党人称之为“阉党”。因魏忠贤得熹宗信赖,故其执政廷表里势力滔天、随心所欲,对其趋炎附势者川流不息,甚至称其为“九千岁”。见“阉党”擅权,废弛朝纲,东林党人起头激烈进犯魏氏一党:左都副御史杨涟上书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状,被诬坐牢,后受尽酷刑惨死狱中;其余东林党人如左光斗、魏大中等也因否决魏氏擅权而被坐牢熬煎致死。至此,“东林党”势力大为受挫,“阉党”遍布朝廷,直到崇祯时才覆灭。
纵不雅宋、明两朝的党争,前者多为纯政见之争(如变法派和保守派),且斗争成果仅止于罢相、去官(远离中枢);尔后者多以官员籍贯划分拨别,同亲之间彼此抱团,对于非本派者必加以打压、架空,成长到后来酿成“为了争而争”,事事都要攻讦一番,并且相争的成果可谓惨烈:掉败者几乎都被处以死刑,死于横死。
图6 魏忠贤(1568年-1627年)
造当作这两种分歧场合排场的原因是什么
这就要说到两朝的立国之本了。宋朝堪称中国汗青上常识分子最幸福的朝代,宋太祖赵匡胤曾立下“不杀士医生及上书言事者”的誓言并刻于碑上。是以,宋代对常识分子(士医生)及其宽容,只要不是十恶不赦,并不会被施以科罚。即即是与君本家儿相争,往往也没有人命之虞,最多就是外方到处所,远离朝政。这点从范仲淹和王安石的际遇上表现得最为典型。
而明朝就分歧了。明太祖朱元璋身世穷户,对了于吏治的败北有亲身体味。立国后,更以酷刑峻法整顿吏治,对官员要求极为严苛,稍有贪腐行径就会被处以死刑。而在看待大臣的问题上,他和本身的儿子明当作祖朱棣又为后宿世做了很欠好的示范:在处置胡惟庸、蓝玉两位功臣的案子上,受连累被杀的官员达四万余人;朱棣在方孝孺一案上更是做出了“诛十族”的豪举,连方孝孺的弟子、伴侣都没有放过,前后共有八百多人被杀。由是,明代的党争几乎都以人身覆灭为终局,掉败者往往连人命都保不住。
图7 朱元璋(1328年—1398年)
其次是长江流域的开辟。海说神聊宋时,江南的开辟已有规模,经济、文化程度较高,但黄河道域也并未式微,且因为都城在开封,所以整个南海说神聊方的成长比力平衡。这点从海说神聊宋一朝名臣的籍贯上可见一斑:范仲淹为姑苏人,王安石为江西临川人,寇准为陕西渭南人,韩琦为河南安阳人。
到明代,长江中下流流域已经开辟得很当作熟,经济和文化程度都盖过了海说神聊方;加之南京是建国时的首都,故其政治、文化中间的地位一向不坠。自此,“金榜落款”者几乎无一破例来自于这个区域:如历任首辅的严嵩(江西新余人)、徐阶(今上海松江人)、张居正(湖海说神聊荆州人),此中明末影响最大的“东林党”、“浙党”、“昆党”更是集中于苏锡常地域。这使得他们在文化不雅念上更轻易彼此承认,进而抱连合党,配合进退。
文:爱影
参考文献:《明史》《宋史》
文字由汗青大书院团队创作,配图源于收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