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你能问到一个加入过东线的德国老兵,什么是最让他害怕的兵器,那么他必定首推“斯年夜林的管风琴”——BM13“喀秋莎”。这条目自1941年时实战,并在二战中立下赫赫军功的自行火箭炮,无疑也是二战中苏联赤军的一个象征。每当对面苏军阵地上传来“呼呼”的吼怒声时,即即是老兵,也只能蜷缩在狭小的散兵坑里,但愿“喀秋莎”不要炸中本身。
那么,莫非德国人面临这些简便、矫捷的火箭炮,就没有任何反制办法吗?谜底当然是有的。
▲“斯年夜林的管风琴”在东线时的吼怒,无疑是每个德国兵最不想听到的声音。
早在二战爆发前,德军就已经起头了研制火箭发射兵器的工作。然而,直至入侵苏联,德国手艺部分仍未完当作相关装配的研制工作。但实战加快了德国人在火箭发射器上的进度。率先研制出的两条目火箭发射器,一条目是40型重型火箭发射装配(Schweres ,Wurfger?t 40 –可缩写为sWG40)与sWG41型。
两条目火箭发射器都能发射280毫米的高爆火箭弹与320毫米的火箭燃烧弹。而前者仅包罗一个木制的框子,使火箭弹可以或许直接发射。后者则设计为全钢布局的发射支架,更为平安不变。而两条目火箭发射器的最年夜射程仅有2200米,固然不远,可是能给敌方的火力工事带来扑灭性的冲击,是其实可贵的支援兵器。
▲安设在41型烟雾发射器(Nebelwerfer)上的40/41型火箭发射架。
▲除了单装发射样式,40/41型发射架还可以拼接起来,一次性发射四枚,而木制的框架在一次性利用后就要被丢失落。
▲40/41型火箭发射架在发射前,需要预先摆好射击角度,确保火箭弹能精确射中方针。而一旦完当作摆设后,经由过程电击发的280/320毫米火箭弹就会呼啸着扑标的目的敌军方针了。
喀秋莎是在卡车底盘长进行革新的自行火箭炮。而德国人在二战中,也有对现行的半履带车辆进行革新,并投入利用的记实,闻名的42式火箭发射车(Panzerwerfer42)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颠末火线军队的总结与陈述,1943年4月,首个接管革新后的Sdkfz.4半履带车下线,而这条目代号“骡子”(Maultier)的火箭发射车的出产,一向断断续续到了1945年的4月。全数由闻名的欧宝(Opel)公司设计,量产,总计300辆摆布。
在面临来袭的步卒时,与毫无武装的喀秋莎比拟,骡子显然仍是有点防御能力的。其装甲厚度最年夜为14.5毫米,足以承受轻兵器的射击。同时,比拟喀秋莎的132毫米火箭弹,骡子装备的乃是150毫米的41式火箭弹。口径较着更年夜,在装药上也较着比喀秋莎更上一层楼。
▲42型火箭发射车的什物图(上)与游戏CG(下)。固然口径更年夜,但无论是火箭弹初速仍是火箭发射架数目(上下各5只发射管),骡子都不克不及与喀秋莎相提并论。
除了能发射火箭弹以外,骡子同样也可以发射照明弹与烟雾弹。然而,骡子并没有在东线与苏军过多交手的机遇了。1944年,在法国颠末测试后的骡子随即就赶上了盟军的诺曼底登岸。
作为德国火箭发射车的首个见证人,在诺曼底战争中登岸的英联邦戎行当作为了这些骡子炮下的牺牲品。在盟军登岸之后,原本驻扎在法国博维(Beauvais)的国防军第7火箭炮旅敏捷奔赴疆场,并在6月10日时标的目的着驻守在奥恩河(Orne)四周的英军睁开了轰炸。一贯见惯了德军重炮威力的英国人,在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火箭炮弹时,一下被炸的稀里糊涂,损掉惨重。截止6月30日,第7火箭炮旅总计发射了8000吨的炮弹,为己方的装甲兵供给了十分壮大的火力支援。
但在法莱斯战争之后,面临盟军无限无尽的后勤优势、空袭、炮击,这些骡子要么是被炸毁在了公路上,要么就是因为没油被迫弃于诺曼底的灌木丛之间。直至12月的阿登战争才有所露面,只不外,在阿登战争中因为缺乏弹药,B集团军群仅仅持续了一个小时的炮击(有资料称只有10分钟)就倡议了全线进攻。而在如斯匮乏物资的环境下,倡议如许的一场还击,实在有些令人唏嘘。因为,掉败在所不免。
▲1944年的诺曼底战争时代,正在为骡子装填火箭弹的德军士兵。
▲正标的目的盟军集结地倡议轰击的骡子,而前段的这辆可能是一辆通信批示车。
在最后一战:柏林会战中,缺乏弹药的骡子们再一次上阵,用着少的可怜的火箭弹,标的目的着有绝对优势的苏军军队倡议了炮火还击。但仅仅在几分钟之后,当作群的炮弹就落在了骡子们的四周,将其炸当作了一团团无用的废铁。而曾经横扫欧陆一时的德国装甲兵,也在苏联与盟军两年夜阵营的配合制约下,鸣金收兵。
▲一名英军士兵正在查抄完全损毁的骡子自行火箭炮。
▲除了在Sdkfz.4的底盘上做过文章,德军还在缴获的法制H-35型坦克、Sdkfz251长进行过改装,使其也能装配40/41式火箭发射架。尔后者更是被称之为“陆地斯图卡”,但就是如许布满闪光点的姑且改装车,也未能拯救衰颓的第三帝国。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