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糕的初吻,是如何毁掉一段恋情的?

如果初吻搞砸,一段美好的恋情也可能就此终结。

人类进化之初,双唇的主要作用是进食,随后才用于交谈。亲吻双唇的确能喂饱各种饥饿感:轻轻一个吻,会刺激身体发出一连串神经信号和化学物质,传递我们的触觉感受、性兴奋、亲密感,甚至是狂喜。

双唇接触时传递给对方的信息,强烈程度不亚于本人体内的信息流。有科学家相信,接吻的产生是择偶的需要。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University of Albany)的进化心理学家戈登·G·盖洛普(Gordon G. Gallup)在接受BBC访谈时说:“亲吻包含复杂的信息交换——嗅觉信息、触觉信息和各种体态的变化。这些信息经由进化和潜意识机制,帮助人们判断彼此的基因是否匹配。”

亲吻甚至能揭示伴侣对生儿育女的态度,这可是长期恋情的首要问题,也是关乎物种繁衍的大事。

喂饱饥饿感

20世纪60年代,英国动物学家兼作家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首先提出,接吻很可能起源于灵长类动物的育婴行为:母亲咀嚼食物,会口对口喂给幼崽。黑猩猩是这样,人类的祖先可能也是如此。后来,食物稀缺时,嘴对嘴就发展成安抚饥饿幼崽的策略,并最终用于表达爱慕之情。实际上,人类或许真是从这种父母喂食的动作开始,演变出各种各样富于激情的亲吻。

一种不为人们熟知的化学信使——信息素(pheromone),可能促进了接吻这一沟通方式的形成。许多动植物都利用信息素与同一物种的其他成员沟通。尤其是昆虫,它们发现食物或异性时,会释放信息素警告其他同伴。

人类是否能察觉到信息素,科学界仍有争议。在鼠和猪的口鼻之间,有专门的信息素感受器——梨鼻器(vomeronasal organ),人却没有。美国迪尤肯大学(Duquesne University)的生物学家萨拉·伍德利(Sarah Woodley)提出,人类也许是通过鼻子来感知各种信息素的。或许化学物质的传递能够解释这些现象:女生宿舍中,室友的月经周期会趋于同步;如果某些男性的免疫系统与某位女性在基因上正好匹配,她就会被这些男性T恤上的气味吸引。人类的信息素包括男性酯酮(androstenol),这是男性汗液的一种化学成分,能提高女性的性唤醒水平。此外,研究者还发现一种名为交配信息素(copulin)的阴道荷尔蒙,它能够提升男性的睾丸酮水平和性欲。  

如果信息素在人类求偶和生殖中确实发挥了作用,亲吻就能有效地将信息素从一方传递给另一方。人类之所以演化出亲吻,是因为它有助于寻找合适的配偶——做爱,或至少是彼此吸引,而与外表无关。

我们也可能是从灵长类祖先那里继承了亲吻。尽管倭黑猩猩并不是人类的直系祖先,但它们的基因和人十分接近。美国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的灵长类学家弗兰斯·B·M·德瓦尔(Frans B. M. de Waal)回忆说,有位动物园管理员被一头倭黑猩猩亲了一下,他原以为这不过是一个友善的吻,直到倭黑猩猩把舌头伸进他嘴里,才恍然大悟,并非如此!

真爱试金石

一个吻或许并不明智,却能左右一段恋情。2005年,电影《全民情敌》(Hitch)中的亚历克斯·希钦斯(Alex Hitchens)就对他的客户说过:“一支舞蹈、一个眼神、一个吻,就这么几招……男人一出手,便分高下,要么‘抱得美人归’,要么成了‘一次性男友’。”小小的一个吻,真有那么大的威力吗?研究者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在最近的一项调查中,盖洛普和他的同事发现,在受试的58名男性和122名女性中,有59%的男性和66%的女性承认曾对某人产生好感,但第一次接吻后,却突然没了感觉。

盖洛普认为,接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传达了许多潜意识信息,帮助配偶判断彼此的基因是否匹配。他的假说与另一种看法不谋而合:亲吻之所以进化成一种求偶策略,是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评估潜在的伴侣。

达尔文进化学说认为,性选择是传播基因的关键。对人类而言,择偶通常还涉及恋爱过程。2005年,费舍在一篇论文中写到,人类“进化出这种吸引机制,是为了把交配的能量聚焦在特定的人身上,从而保存能量,更有利于择偶——这是繁衍后代最重要的方面”。

根据盖洛普的新发现,亲吻对伴侣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它在男性和女性身上起到的作用并不相同。2007年9月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盖洛普及同事调查了1,041名大学本科生的亲吻行为。多数男生把深深一吻视为通向性关系下一阶段的一条途径。女性则普遍期待,亲吻能让双方在感情上更进一步。女性不仅会评估对方DNA的好坏,还要看他是否会成为一个出色的长期伴侣。

由于女性需要在生育上投入更多的能量,能够生育的年限也更短,她们在选择伴侣时更为挑剔——她们承担不起差错的代价。对女性而言,一个热烈的吻可以帮助她们选定一位合适的配偶:他不仅会是一个慈父,而且还会心甘情愿把孩子抚养成人。

在一起,不接吻

从进化的角度看,亲吻也许并非不可或缺。多数动物并不会搂着脖子亲吻,也能繁衍生息。就连人类自己,也不是人人都会亲吻。20世纪初,丹麦科学家克里斯托弗·尼罗普(Kristoffer Nyrop)描述了芬兰的几个土著部落,部落成员在一起洗澡,却认为亲吻有伤风化;1987年,法国人类学家保罗·德昂若(Paul d’Enjoy)的报告称,中国人很不喜欢口对口接吻;在蒙古,父亲通常不会亲自己的孩子,只是会闻闻他们的头部。

实际上,艾雷尼厄斯·艾布尔-艾贝斯费尔特(Irenaus Eibl-Eibesfeldt)认为,有多达10%的人从不会触碰别人的嘴唇。艾布尔-艾贝斯费尔特是人类行为学的先驱,目前担任德国安德赫斯的马普学会人类行为影片档案馆主任(Max-Planck-Society Film Archive of Human Ethology)。1970年,他在《爱与恨:行为模式自然史》(Love and Hate: The Natural History of Behavior Patterns)一书中表达了上述观点。1992年,费希尔也发表过类似的数据。根据他们的发现,约有6.5亿人未能掌握亲吻的艺术;这个数字比任何国家的人口总数都大——当然,中国和印度除外。

偏斜之爱

即使在那些习惯亲吻的国家,亲吻也暗藏玄机。最近,德国波鸿-鲁尔大学(Ruhr-University of Bochum)的心理学家奥努尔·京蒂尔金(Onur Güntürkün)在美国、德国和土耳其,对124对在公众场合亲吻的伴侣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嘴唇接触前,他们把脑袋偏到右侧的频率,是左侧的两倍。惯用右手并不能解释这一偏好,因为人类中右撇子所占的比例,比亲吻时脑袋习惯偏右的人所占比例高出4倍。京蒂尔金怀疑,右侧亲吻源于怀孕后期和幼儿时期普遍存在的某种偏好。这种“行为不对称”与语言和空间感等大脑功能的偏侧性有关。

向右偏斜的习惯还和后天培育有关。研究显示,无论惯用左手还是右手, 80%的母亲都习惯把婴儿抱在身体左侧。母亲必须把脸朝上的婴儿从左边换到右边,才方便哺乳或用鼻子爱抚他们。结果,多数人开始把温情和安全与右侧联系在一起。

有科学家提出,与接吻时把头偏到右侧的人相比,偏向左侧的人较少表现出温情和爱。有理论认为,偏向右侧会露出左边面颊,而控制它的是较为情绪化的右半脑。但2006年的一项研究反驳了这个观点。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斯却莱米尔斯学院(Stranmillis University College)的自然学家朱利安·格林伍德(Julian Greenwood)及其同事,对240名大学本科生进行了测试,77%的人在亲吻洋娃娃的面颊或嘴唇时偏向右侧。这种不带感情色彩的亲吻偏向右侧的情况,与在贝尔法斯特测试125对伴侣接吻时的情况差不多,都有8成时间偏向右侧。京蒂尔金总结说:右侧亲吻可能源于某种运动偏好,而非情感偏好。  

尽管有了这些观察结果,我们仍然无法对亲吻进行科学的、彻底的分析。对情侣的观察显示,简单而自然的一个吻其实一点也不简单——要解开激情与爱的秘密并非易事。浪漫不会轻易揭开它秘密的面纱。有时候,我们倒情愿那样。

  • 发表于 2014-06-29 00:00
  • 阅读 ( 916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