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分男女,动物有牝牡,在天然界中,有性生殖的呈现年夜年夜加快了物种的进化历程。为了繁衍,异性之间与生俱来地存在着某种彼此吸引力。
固然异性相吸,但同性未必就必然相斥,好比现代人类社会已经可以正视的同性恋群体。一向以来,科学家们也很好奇事实是什么决议了人类的性取标的目的。
1993 年,美国遗传学家 Dean Hamer 于 Science 发文,初次证实了同性恋的遗传倾标的目的。自此,关于同性性行为的研究进入分子遗传程度。
不久前的 10 月 19 日,来自美国博德研究所的遗传学家 Andrea Ganna 在圣迭戈举办的美国人类遗传学会年会上,介绍了他们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对同性性行为与基因遗传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解读。
经由过程对一个跨越 49 万人的数据库进行阐发,研究人员确定了4个与同性性行为相关的基因突变,此中两个为男性同性恋者独有。值得一提的是,携带相关基因的人并纷歧心猿意马就是同性恋者,反而,携带同性恋相关基因突变的异性恋者对于伴侣更具有吸引力。
图 | Andrea Ganna(来历:Harvard)
对性取标的目的相关基因的摸索,是人类在今朝已有基因与疾病或生物特征关系研究之外,关于基因若何塑造人类行为的又一摸索。
但因为今朝某些地域或群体对于性少数群体(LGBTQ)的非采取立场、甚至是处于不法状况,此类项目一向敏感且饱受争议。找到同性性取标的目的背后的“明白遗传身分”,可能帮忙同性恋者从进化上找到证据,完当作自我采取。
此次研究涉及今朝为止最年夜的数据群体,在该项目 49 万余名介入者中,有跨越 40 万人的数据来自英国的生物样本库,约 6.9 万人的数据由消费级测序公司 23andMe 供给。在供给各自 DNA 数据的同时,介入者同时需要按照各自真实环境填写一份问卷,此中包含一系列问题,譬如:你是否曾有过同性性伴侣;你曾有过几多位性伴侣等。
该研究小组阐发了这些介入者的 DNA 数据,并与他们填写的问卷信息进行比对。
颠末统计,介入者中的 45 万余人暗示他们是纯真的异性恋,而 26890 人则暗示至少有过一次同性恋履历。研究者随后经由过程全基因组联系关系阐发(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发现了有过同性性行为履历群体中常见的 4 种基因突变(遗传变体),别离位于第 7、11、12、15 号染色体上。
(来历: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此中位于第 11 号、15 号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突变为男性同性恋者独有:15 号染色体上突变地点的 DNA 簇被展望与男性秃顶有关,位于 11 号染色体突变四周的基因则被认为与具有丰硕嗅觉受体有关。
值得注重的是,拥有这些特心猿意马的基因突变并不料味着必然是同性恋者。相反,进一步阐发显示,当那些同性性行为相关基因突变呈现在异性恋体内时,这些异性恋个别似乎更具有怪异的魅力和异性吸引力,且往往会有更多的性伴侣。
研究者猜测或许恰是这些相关基因使异性恋者在进化中获得了怪异魅力和遗传优势,并使这些基因得以传播下来。
自从 1993 年,Dean Hamer 初次在 X 染色体上发现与同性恋相关基因,证实了同性恋的遗传倾标的目的,科学家们便投入了对“同性恋基因”的挖掘。
(来历:sciencenews)
那时学界也有质疑:“同性恋基因”事实是否存在?或者当一小我拥有某个或某几个所谓的“同性恋基因”时,是否就必然会是同性恋者?“基因决议论”很快就在一个悖论面前彻底站不住脚了 :比拟于异性恋者,同性恋者所生育的孩子数目会更少,但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同性恋者群体并没有越来越少直至消逝。
而且“基因决议”的论调不克不及诠释同卵双胞胎的特例。即同卵双胞胎二者具有完全不异的基因组信息,当一个为同性恋时,另一个却仅有 20%-50% 的概率当作为同性恋。显然,纯真的基因决议论并不克不及诠释问题。
跟着表不雅遗传学的成长,人们起头提出新的问题:人是生而为同性恋者,仍是后天当作为同性恋者?
2012 年,加州年夜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遗传学家 William Rice 在研究中发现,当怙恃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时,甲基化润色可以在履历过“擦除”后再次“回复复兴”。研究猜测,改变子宫内胎儿对睾丸激素敏感性的 DNA 润色可能会使女宝宝的年夜脑“男性化”、男宝宝的年夜脑“女性化”,最终导致同性恋倾标的目的。
图 | 表不雅遗传润色可以传给下一代(来历:Harvardmagazine)
值得一提的是,先前被 Dean Hamer 发现位于 X 染色体上可以影响性取标的目的的基因,在本次研究并未获得证实。而 Dean Hamer 则是对该最新研究给出了高度评价,“他们的研究数据翔实靠得住,更主要的是,人们终于将注重力集中在了遗传与性取标的目的的联系上,而非纯真的基因决议,这是一个庞大的前进。”
同时,这也是首个发现与女性性取标的目的相关的遗传差别,来自盐湖城犹他年夜学的心理学家 Lisa Diamond 介绍到,该项成果与之前近似项目标成果相契合,即比拟于女性,遗传学身分在男性选择性伴侣、发素性行为上具有更为慎密的联系。
“同性性行为似乎受到遗传的影响,但毫不是基因所决议的。” Diamond 诠释道。正如遗传基因对于人类抽烟、喝酒,甚至是人格等复杂行为发生影响一样,“遗传同样会对性行为发生影响,但今朝为止我们还并不清晰这种影响是若何起感化的。”
要申明的是,因为基于介入者的本家儿不雅认知与回覆,此次研究不免存在个体误差。而且研究者今朝也不清晰这些基因突变是位于 DNA 的编码区仍是非编码区。而确定这些突变的精确位置将是该团队的下一步工作。
无论若何,科学、理性地对待、研究同性恋现象,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起头。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