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情障碍:无法表达自我的人,失去了真挚的能力

我起头意识到,表达自我已经酿成一种本家儿流的价值不雅,是从我妈妈起头转发鼓动勉励追求真我、鼓动勉励表达心声的鸡汤文起头的。

我妈妈是思惟很前进的一小我,她的设法,根基上代表了年青人当下最存眷的价值取标的目的。好比长年夜的过程中她曾跟我说,要三思再三思尔后成婚,或者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残废也好,都和我们一样是人,不成以看不起别人。

而比来这几年,她最存眷的就是“人要活出本身”,我那时就感觉,这大要是意味着,此刻的年青人真的起头风行起思虑“自我表达”这件事了。

心理学家Kurt Goldstein(1993)曾说,心理治疗之所以“有可能”是因为人具有一种表达和当作为自身全数潜能(potentials)的自然倾标的目的,这可以说是人的本性。所谓的“活出自我”,就是表达出更多潜在的本身的过程。

我们今天就要来聊一聊“自我表达”这件事,近年来倡导人们表达自我的声音越来越多,表达自我真的有益处吗?为什么有些人出格难以自我表达?

来看今天的文章。

(Kim, & Sherman, 2007)

在西方文化中,表达本身的设法、偏好、感触感染,被看作是“本身”存在的表示,而自我表达的自由,则被看作是个别自由的主要标记。

但在东方文明中,自我表达的意义是很分歧的。举一个小例子,西方家庭中,一个孩子说今天的食物欠好吃,这句话只会被看成是属于孩子的一个设法,很难会因为这句话自己引来什么赏罚。但在中国度庭中,孩子说“今天的食物欠好吃”,却有更年夜的可能被解读为是一种对关系的粉碎——例如不懂感恩,等。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中国的家长不讲事理么?

简单说一句对错很轻易,理解背后的原因和意义倒是更主要的。

自我表达是什么?很年夜水平上取决于“自我”这个概念是若何被人理解的。在个别本家儿义的文化中,自我是割裂于他人的存在,强调每小我都有一个自力于他人的“自我感”存在。所以,在这种文化中,自我表达是很轻易被接管的,因为这只是“ta”的设法,与“我”无关。

但在东亚的传统文化中,集体本家儿义比个别本家儿义加倍深切人心。在集体本家儿义文化中当作长起来的人,他们所认为的“本身”的概念,原本就是由“社会脚色”、“社会关系”来界说出来的。集体本家儿义的文化,并不那么强调阿谁由“本身”内部发生的工具,无论是感触感染、愿望、不雅点、性格特质等等(军训、寄宿黉舍、中庸的处宿世法例等,都在试图剪失落人的光鲜个性,让人更存眷集体、他人的愿望,甚至放下自身的感触感染)。

是以在一个集体本家儿义的文化中,自我表达,并不是一件老是被鼓动勉励的事,甚至曾经不被算作是“正面”的事。我们把那些老是说出年夜真话的人称为“幼稚”。

自我表达,对于当作长于集体本家儿义文化中的一代来说,是一件目生的事。所以我们的父辈,才会在我们表示出激烈的表达欲时,感应迷惑、甚至愤慨——他们感知不到我们所身处的文化,一如我们难以感触感染到他们的。

这一代的我们,接管了更多西方文化的影响,正在走标的目的“表达性个别本家儿义”的时代——早在1985年,美国社会就已经起头进入了这个时代(Bellah, Madsen, Sullivan, Swidler, & Tipton, 1985)。表达性个别本家儿义的时代,人们相信“自我的身份”是经由过程自我表达获得的,是经由过程不竭发现自身最真实的欲望,和不竭释放自身最朴拙的自我而获得。

表达自我有良多种体例,书写、扳谈、做选择、步履、审美倾标的目的,等等,但“自我表达”,强调的不只是一小我存在状况的呈现(好比父辈攻讦“自我表达”也是一种自身存在状况的呈现),更是一种摸索心里最朴拙的感触感染的尽力、以及对所摸索到的成果不加阻碍地呈现。它自己就是一种价值取标的目的,也是一种持续的步履。

2002年的一项针对女性乳腺癌患者的研究发现,那些用写作的体例,深切探讨和表达了本身的感触感染、思虑的病人,在短期和持久的研究不雅察中,都被发现,表示出更少的身体症状(更好的健康状况),更少的急诊预约,以及更高的糊口质量和积极情感(包罗糊口对劲度等)(Stanton et al., 2002)。此外还有多项心理学研究发现了近似的成果:自我表达与更好的身心健康状况直接相关。

此外,自我表达有意思的处所在于,它既是成果,也是改变成果的过程。研究者指出,人们是经由过程不雅察本身的行为、情感,然后表达出它们,从而更真切地感知到这些从自身本家儿体发出的信息。在表达的过程中,人们思虑这些信息的过程也会被激活——于是,经由过程表达,我们不竭更深地舆解我们所不雅察到的我们自身。而这些新的理解,又会组成新的表达的欲望和内容。我们是在这个过程中,更深度、更切确地舆解了我们自身(Kim, & Sherman, 2007)。

此外,还有年夜量研究发现压制自我表达,与睡眠障碍、心理压力感、精力疾病与一些心理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相关(Friedman & Booth-Kewly, 1987; Gross & Levenson, 1993; Pennebaker & Beall, 1986)。近年来,中国的心理研究者起头会商集体本家儿义对于个别心理的创伤感化,我感觉很年夜一部份原因,就是与这种文化对个别自我表达的压制有关。

(Frye-Cox, & Hesse, 2013)

然而,也有一些人,真的生来没有自我表达的能力。他们无法辨识本身的感触感染,也无法表达情感,他们是感情上的“色盲”,是以对本身的理解也不深。这群人的问题,叫做述情障碍(Alexithymia)。

固然中文名为“障碍”,述情障碍却并不是DSM-5手册中列出的某种精力疾病。它是一种人格特质。当述情障碍这个概念在1972年被第一次提出的时辰,它还被认为是仅仅无法用说话表达出感情,而非感触感染不到。那时的研究者猜想,这是因为年夜脑两个半球之间的联系被打破了,导致本家儿导言语和本家儿导感情的区域掉去了联系。

后来,研究者才发现,这些人身体的感知能力没有问题,可以或许领受到外界的旌旗灯号,发生感受,而且可能也激发了情感(emotion),但他们的年夜脑机制不克不及意识到这些情感的存在,更不克不及处置和思虑这些情感,对这些情感无法发生进一步的感受(feeling)。没有情感可以传达进入他们的年夜脑,情感作为自我认知的根本,对他们而言就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底子无法表达他们自身。

今朝的研究发现,述情障碍可能由多方面的身分引起,如基因、神经系统、当作长情况,等等。在人类年夜脑的中心神经系统中,有一些部位是负责情感调节的,好比边缘系统中有一个很主要的部位叫做“杏仁核”(amygdala),它负责处置情感有关的刺激。研究表白,述情障碍与杏仁核勾当的削减有联系关系,它会影响人们分辨及表述情感、感情。

此外,德国精力病学家Sabine Aust等人的研究表白,当作长情况中对于感情的轻忽,若是在水平上不至于引起精力疾病,却足以影响情感的流动和阐释的话,就可能激发述情障碍。但她们同时强调,不是所有的述情障碍者都在儿时履历过感情轻忽。斯坦福年夜学的Laura Kerr认为,除了感情轻忽,儿童当作长中被要求过早自力也可能会成长为述情障碍。

述情障碍者是一群与感情的宿世界“掉联”的人,今朝,对于述情障碍的研究还无法供给有显著当作效的解决方案。述情障碍的改变很是艰辛,他们有的就如许终身没有可以或许表达出本身。而今朝的研究显示有用的调节机制,恰是艰辛地勉强本身去做更多的表达:写日志、读小说、接触表达类艺术(如绘画、音乐、戏剧表演)等,来让本身和心里宿世界多一些打交道的机遇,并在过程中不竭测验考试标的目的外表达本身所感触感染到的事物。

在多篇文献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发现被屡次说起:一个不雅点、或者愿望,一旦被标的目的外表达,即便它并非表达者的本意,表达者对于这个不雅点、愿望的投入度也会获得显著的晋升。出格是在那些,非分特别认同人有权自我表达,人们表达的应该是他们真实所想的文化中。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怪异的感化:跟着自我表达的意识不竭醒觉,也跟着衣食无忧的这一代年青人起头不竭反思“存在”的意义,越来越多人感觉,人有权活出本身,有权表达本身想真实表达的工具,他们甚至把这酿成了一种道德尺度——在他们的尺度中,“宿世故圆滑”、措辞不直接,甚至是不道德不公理的。正如同在父辈的尺度中,直来直去、不给人留人情、不给本身留余地,是不道德、不明智的一样。道德永远是被文化塑造,用来规训人的心灵的手段。

而我们不难想象,在新的“表达性个别本家儿义”崛起的时代里,有一种简单的体例可以庇护我们下一代的人格和心灵:让他们当作长在一种鼓动勉励自我表达的文化中,同时指导他们的自我表达,让他们表达更多朴重、竭诚的不雅点和感情,而这必将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

References:

Friedman, H. S., & Booth-Kewley, S. (1987). Personality, Type A behavior,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role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4), 783.

Frye-Cox, N. E., & Hesse, C. R. (2013). Alexithymia and marital quality: The mediating roles of loneliness and intimate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7(2), 203-211.

Goldstein, quoted in Arnold H. Modell, The Private Self (Harvard 1993) p. 44

Gross, J. J., & Levenson, R. W. (1993). Emotional suppression: physiology, self-report, and expressive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4(6), 970.

Kim, H. S., & Sherman, D. K. (2007). " Express yourself": culture and the effect of self-expression on choi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2(1), 1.

Pennebaker, J. W., & Beall, S. K. (1986). Confronting a traumatic event: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inhibition and disease.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95(3), 274.

Stanton, A. L., Danoff-Burg, S., Sworowski, L. A., Collins, C. A., Branstetter, A. D., Rodriguez-Hanley, A., ... & Austenfeld, J. L. (2002).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written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benefit finding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20), 4160-4168.


  • 发表于 2018-10-07 00:00
  • 阅读 ( 984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