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部为“菌”而作的专著—《菌谱》

河道山水,虫鱼鸟兽,天然造化之瑰丽、奇奥,人类之力瞠乎其后。可是人类从未停下不雅察天然、摸索天然、革新的脚步。而美食文化的成长就离不开前人对食物的执着追求。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期间,一位名叫陈仁玉的青年编写了宿世界上第一部食用菌专著《菌谱》,这背后又有哪些摸索和故事呢?

《菌谱》(图片来历于收集)

我们的老祖宗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发现、食用并记录过食用菌。《尔雅·释草》所载“中馗菌”(李时珍思疑钟馗的故事与中馗菌有关)就是一种菌菇。《吕氏春秋》:“和之甘旨者,越骆之菌。”由此可知,至少两千年以前,食用菌就已经是中国人餐桌上的美食了。跟着时代的成长,人们不再知足于去野外采摘食用菌,而是死力摸索这种甘旨的人工培育方式。不晚于公元6宿世纪,我们的祖先就把握了金针菇的接种和培育方式,并被贾思勰载入《齐平易近要术》一书中。

令人遗憾的是,固然食用菌的甘旨征服了苍生的口腹之欲,但它的身影只散见于案头的文献典籍,没有哪一小我认为它的价值能获得著书立传的回报。直到南宋陈仁玉《菌谱》的呈现,食用菌专著才姗姗来迟。

《菌谱》(图片来历于收集)

陈仁玉,字德公,号碧栖,《宋史》无其传。据仙居方志等史料记录,南宋嘉心猿意马五年(1212年)陈仁玉生于台州仙居(今天浙江省仙居县),祖父和父亲皆为武进士,母亲则是理宗的皇后谢道清的姑妈。开庆元年(1259年)赐同进士身世,曾任浙东安抚使,兵部侍郎等职。

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年夜举南下,谢太后(谢道清)“诏全国州郡降元”,陈仁玉不因亲情和朝廷意旨而妥协,他在台州修城墙,募士兵,抗元决心持之以恒,无奈因寡不敌众而兵败城陷,遂率领残兵退至石塘山并在此隐居,他还警告子孙不成为元朝效力。

纵不雅陈仁玉的平生,他素性聪颖,好念书,宦途顺遂,位高权重,但他非大夫、非药学家、非美食家,为什么要写下如许一部植物学专著呢?在《菌谱》自序中他说到:“欲尽菌之性,而究其用、第其品,作《菌谱》。”他想要探讨菌菇的品性,研究它们的用途,并赐与它们合理的好坏评价。

陈仁玉《菌谱》自序(图片来历于收集)

台州仙居是一个历来就盛产菌类的处所。亚热带季风天气给菌类的发展带来充沛的水分、适宜的湿度。东南地域山丘多,植被丰硕,也为菌类供给了发展泥土和营养物质。是以,他与多种食用菌“相见甚熟”,这为他细心不雅察、研究、记实各类菌类的特征供给了客不雅前提。

台州菌菇凭借甘旨曾一度当作为朝廷贡品。清代喻长霖的《台州府志》曾引用《台州外书》:“南宋时,仙居之菌为异品,尝以充贡。”值得一提的是,与陈仁玉关系紧密亲密的谢氏家族为对此出力不少。谢道清为理宗皇后,她的祖父曾任右丞相,谢氏家族身世台州,很是喜爱家乡美食。

南宋周密《癸辛杂识》:“露台出桐蕈,味极珍,然致远必渍以麻油,色味不免难免顿减。诸谢皆台人。尤嗜此品,乃并舁(yú)木乃至之,旋摘以供馔。”这段文字透露出八百多年前人们崇高高贵的菌菇保鲜手艺和运输技巧,也反映出上位者对台州菌菇的青睐。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台州菌菇美名远播,本地苍生天然异常欢喜并倾力培育。在如许的实际布景下,陈仁玉认为为家乡的美食—菌菇写一部书十分需要。

理宗淳祐五年(1245年),刚过而立之年的陈仁玉在家乡写下了如许一部注心猿意马要留名青史的宿世界上第一部食用菌专著—《菌谱》。该书记录了合蕈(xùn)、稠膏蕈、栗壳蕈、松蕈、竹蕈、麦蕈、玉蕈、黄蕈、紫蕈、四时蕈、鹅膏蕈共十一种食用菌。全书言简意赅,内容丰硕,仅八百多字,在中国植物学史、药学史、烹调史上价值极高,影响深远。

陈仁玉长于抓住每一菌种的特别之处,或是发展情况、或是外形色味、或是采摘时候、或是食用方式等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且他还贯彻了“第其品”的初志,按照好坏挨次编写此书。

合蕈(又称桐蕈,即此刻所说的喷鼻菇)排在首位。陈仁玉认为“菌多种……皆无喷鼻,独合蕈喷鼻与味称……宜特尊之,以冠诸菌。”此外菌类没有喷鼻气,而合蕈“喷鼻气”与“味道”并优,天然应该名列前茅。陈仁玉还讲到“合蕈”名称的由来,十分有趣。据说合蕈本名“台蕈”,进献给皇帝的时辰,皇帝把“台”字误认当作了“合”字,“合蕈”之名从此传播。因为被浩繁达官贵人喜爱,它的价钱极高,山平易近争相采集,乃至寻觅到新颖的合蕈好不容易。

喷鼻菇(图片来历于收集)

其它如稠膏蕈“独此邑此山所产”,是台州的“特产”,是以陈仁玉说他“尤可贵”,排名仅次于合蕈。而松蕈则有独特的医疗结果,“人有病溲浊不禁者,偶啜松下菌,病良已,此其效也。”紫蕈、四时蕈则不幸被评为“蕈品为下”和“不入品”。最后还有一种易与此外菌类混合的鹅膏蕈,“生高山,状类鹅子。”陈仁玉出格指出要将其与有毒的杜蕈相区别,杜蕈“甚美有恶”“食之杀人”。

毒鹅膏菌(被人们称为“灭亡帽”)(图片来历于王贞虎著《植物界的恶巫婆》)

文章的末从头至尾,陈仁玉还附上了毒菌的解毒申明,“以苦茗杂白矾勺新水并咽之,无不立愈。”这与其他典籍记录的解毒体例分歧,为我们研究前人的医药常识供给了一条主要信息。

《菌谱》的价值在于它的初创性和独创性。《四库全书》撮要:“在戋戋口腹之微物,本不足纪述,而《承平御览·蔬部》无菌类,《全芳备祖》所载亦止二条。标的目的来典故甚少,故附著于录。”《菌谱》字数不多,倒是一项“前无前人”的立异之举,因而被后人极为正视。

陈仁玉《菌谱》填补了菌类无传的空白,并对后宿世的菌类专著影响深刻。受它开导并影响的就有明代潘之恒的《广菌谱》、清代吴林的《吴菌谱》和张崧的《海说神聊菌谱》等册本。日本的佐藤当作裕编写的《惊蕈录》(1796年)也受陈仁玉《菌谱》影响,该书引用了一段《菌谱》中关于砍花法培育提拔喷鼻菇的佚文,现存的各类《菌谱》版本中不曾见到。

《菌谱》文字简短,故以各类丛书汇刻版本传播于宿世。如宋代左圭的《百川学海》(1273年)是我国最早刊刻的一部丛书,就将陈仁玉的《菌谱》收录此中。此外《菌谱》还有《山居杂志》本,《说郛》本,《四库全书》本,《墨海金壶》本,《珠丛别录》本,《仙居丛书》本等等。

现在,我们已经难以看到《菌谱》的原文。但《菌谱》的价值已在汗青中表现,它对后宿世专著的呈现打下了杰出根本,对于我们领会古代的植物、药学、食物等方面常识仍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注释】

1.蕈(xùn):真菌的一类,发展在树林里或草地上。地下部门叫菌丝,能从泥土里或朽木里吸收养料。地上部门由帽状的菌盖和杆状的菌柄组成,菌盖能发生孢子,是滋生器官。种类良多,有的可以吃,如喷鼻菇;有的有毒,如毒蝇蕈。(《现代汉语辞书》)

【参考资料】

1.张寿橙著.中国喷鼻菇栽培史[M].杭州:西泠印社出书社.2013年.

2.台州地域处所志办公室.《台州历代文假名人》[M].1986年.

3.肖东发本家儿编,余海文编著.《生物寻古 生物汗青与生物科技》[M].海说神聊京:现代出书社.2015年.

4.黄年来本家儿编.《中国食用菌百科》[M].海说神聊京:农业出书社.1993年.

作者:乔见


  • 发表于 2018-05-01 00:00
  • 阅读 ( 960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