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发现史:1500年付出换来超级回报

“好热好热!爸爸,我要喝汽水。”放学回到家,女儿就直奔冰箱。半瓶汽水下肚,小家伙冒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喝了汽水会感觉凉快呢?”

“因为你喝进了一种叫二氧化碳的气体!”我随口答道。

“二什么碳?它就像冰激凌一样?”她又来了,打破沙锅纹(问)到底.

“二氧化碳。它与冰激凌是两回事。工厂里,工人叔叔们将二氧化碳溶解在汽水里。当你喝进汽水后,肠胃虽然不吸收二氧化碳,但由于体内温度较高,二氧化碳很快就从嘴巴里排出,并带走部分热量,因此你喝了汽水后,就会感到很凉快。”一口气说完,也不管七岁的她能不能理解。

喝汽水让人感觉舒爽凉快!(网络图)

“虽然听不懂。但我知道这种气体很神奇。”果不其然。

“这也算不了什么。知道吗,昨晚电视剧《西游记》里天宫的云雾,上个月你看到的桂林山水,都是二氧化碳的功劳!”我仔细地说。

“不会吧?”女儿的口头禅,“爸爸,你要好好讲讲这种神奇的气体怎么来的。你不是天天写文章吗?”

我也是醉了,“这可得1700多年前说起!”

发现这点东东,居然花了15个世纪!

公元299年秋,西晋洛阳城里,一位六十多岁的官员散朝回府,在院子里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只见仆人把一盆水浇在一堆烧白石上,瞬间升起一股白烟。“这是怎么回事?”官员望着白烟,想了半天,也没弄明白。当时他正在写一部叫《博物志》的书,书里记载的都是稀奇古怪的东西。因为晚上还有同僚来拜访他,他便把这种现象写进《博物志》里,准备空闲后慢慢研究。可惜,当时正值“八王之乱”的末期,他没法空闲下来。没过一年,他死于动乱中。

这个老人叫张华,当时的文坛领袖。他记录下来的烧白石,俗称石灰石,化学名碳酸钙。碳酸钙遇水生成的“烟”,即是二氧化碳。这是关于二氧化碳的最早记录。

西晋文坛领袖张华,最早记录下二氧化碳(网络图)

时光匆匆,转眼到了17世纪中叶。一位叫约瑟夫·布拉克的苏格兰人遇到张华当年记录的现象。作为科学家,除了思考外,还用科学的方法——实验来说话。布拉克先测了石灰石的重量,再称它与水反应后的重量,结果他发现,石灰石变得十分疏松,重量也减轻了约44%。他又让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并用一定量的石灰水来捕捉反应时生成的气体。这时,他发现石灰水捕捉到的这种气体的重量正好是石灰石的44%。由于这种气体就好像是固定在石灰石中一样,因此布拉克称它为“固定空气”。布拉克想用排水法收集这种气体。但由于它溶解在水中,所以未能取得成功。

约瑟夫·布拉克(网络图)

10年后,英国著名化学家卡文迪许研究气体时,对布拉克的实验产生了兴趣。他把这种气体通入水银槽,果然在水银表面上收集到了这种“固定空气”。卡文迪许对它进行一系列研究,发现“固定空气”与一般的空气并不相同,它会无情地扼杀麻雀、老鼠等动物。卡文迪许还测定了“固定空气”的密度是空气的1.57倍(实际数据为1.53倍)。后来,他发现,“固定空气”与动物呼吸、木炭燃烧产生的气体相同。

又10年后,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用钻石燃烧实验时,发现钻石高温燃烧后,产生的也是这种“固定空气”。为了研究“固定空气”的成分,他让纯氧与纯碳进行燃烧试验,发现生成的气体就是“固定空气”。这一实验有力证明了“固定空气”是由碳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于拉瓦锡当时研究的东西实在太多,他没想过测出“固定空气”组成元素的比值。

真正测出“固定空气”碳、氧元素之比,则是19世纪20年代的事儿了。当时人们发现了更精确的实验方法,并在道尔顿、贝采尼乌斯等化学家们的努力下,终于证明了“固定空气”分子中碳、氧原子个数之比为1:2。于是,“固定空气”名称被二氧化碳所代替。

从“白烟”到“固定空气”再到二氧化碳,前后花了15个世纪。发现时间跨度最长的气体,非二氧化碳莫属!

这些东东,居然都离不开它!

“1500年,好漫长哟。对了,你不是说二氧化碳很神奇吗?到底多神奇?”隔半天,女儿还记得这事。

我再次醉了。还好,我研究过二氧化碳,可以从容谈来。

中秋节、国庆节即将到来,以山水甲天下闻名的广西桂林成为不少游客的首选之地。桂林形态各异的奇峰怪石、不计其数的地下溶洞、洞中巧夺天工的石柱等,都让游客叹为观止。感慨之余,不少人会发出疑问,鬼斧神工的桂林山水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其实,这也是二氧化碳的功劳。桂林属于喀斯特岩溶地貌,这种地貌所含的岩石中,石灰岩占了绝大部分。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难溶于水,但经二氧化碳分解,可生成水和可溶性的碳酸氢钙。从天下降下的雨水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数量虽少,但能量不小。带有这种气体的雨水流到哪里,以碳酸钙为主的石灰岩就会被溶蚀,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游客看到的桂林的奇峰怪石。


绮丽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中国国家地理)

或许,有人说,这没什么,不出游照样过日子。

那么,呆在家里总得看电视吧。神话影视剧中,经常会出现云雾翻滚,氤氲缭绕的特殊效果,人们在云雾里飞来飞去,让人感觉神乎其神。比如86版《西游记》中,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生活的天宫,观音菩萨住的南海,如果佛祖的大雷音寺等地,成天云雾缭绕,给人超强的视觉享受。那么,这些缭绕的云雾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其实,这一切得感谢固态二氧化碳——干冰。众所周知,在常温和压强为6079.8千帕压力下,二氧化碳冷凝成无色的液体;温度继续降低,并加强低压,液体会迅速蒸发,凝结成一块块压紧的冰雪状固体物质,这便是干冰。当干冰遇热而变为气体时,就把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为无数的小水点,这就是白雾。如果把热水淋在干冰上,这些白雾就显得更浓厚,仿佛仙境一般。用在舞台的特效上,就是在专用机器中放入大量干冰,根据需要开动风扇、鼓风机等一样的机器,吹动干冰进行升华,造成舞台上云雾的效果。

干冰制造出云雾效果(网络图)

或许,有人说,这也没什么,不看电视不看电影死不了人。

但是,人在屋中坐,祸从天上来。当你上学、上班、逛商场,甚至在家休息时,发生火灾怎么办?发生火灾自然要灭火,灭火又要靠我们这位“大神”——二氧化碳。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超市、学校或办公楼等公共场所里,立着一个个红色的钢筒。它们就是泡沫灭火器。泡沫灭火器里有一个小玻璃瓶,里面装的是硫酸铝以及用甘草、皂液等抽取的液体,而大钢筒里则装着碳酸氢钠。竖直放置时,它们各自呆在自己的瓶子中,互不相干。一旦灭火器倒置,两种液体就会混合在一起,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夹带着许多泡沫。化学常识告诉我们,物质燃烧需要两个必备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有氧气存在。这两个条件只要有一个不能满足,火就会熄灭。同样,当钢筒里的二氧化碳和泡沫浮在燃烧物上面,将燃烧物与空气(主要是空气中的氧气)隔绝,火就被扑灭。

释放二氧化碳的干粉灭火器(网络图)

或许,有人会说,火灾的机率那么小,难道会偏偏降到我身上?

那么,我们总要吃饭吃馍吃菜吃肉吧?这些东西怎样保鲜呢?古人用冰块来保鲜,但现在,一种新型保鲜剂——干冰在食品行业火了起来。比如,在食品仓库或火车冷藏库中放一些干冰,既可以降低温度,又可以使细菌无法繁殖,从而保持鱼、肉、水果的新鲜。干冰有冰块无法比拟的优点。比如它质量轻,所占重量是同体积水冰的1/18左右。质量轻则有利于运输。此外,干冰升华后不会留下液体,这样比水冰冷藏更清洁干净,不会使食物潮湿;同时,干冰升华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因而二氧化碳气会附在质量重的食物表面,使食物与氧气隔绝,达到抑制细菌滋生、减缓其新陈代谢的速度等作用,确保果蔬海鲜产品新鲜不变质。值得一提的是,用干冰制作美食,还可以营造温馨浪漫的氛围,可以让食客产生如临仙境的愉悦感觉。如今,采用干冰来制作美食,已经成为不少高档酒店的必备。

美味酷炫的干冰冰淇淋(网络图)

或许,有人会说,1500多年来,人类都不懂什么二氧化碳,不是一样过?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不妨先来看另一问题,就是地球上没有植物行不行?答案是否定的。植物能提供绿荫、调整温度、降低风速、减少噪音和防止水土流失等等。没有植物,这个世界不可想象。

植物之所以能茁壮成长,就是因为它们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植物是怎么吸收和利用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呢?原来,植物中有一种叶绿素,它就是一个“绿色工厂”: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化合后,放出氧气,合成供植物生长必需的有机物,如葡萄糖、淀粉等。这一过程,在科学上被称为“光合作用”,它是生物界赖以生存的基础。

光合作用是生物界赖以生存的基础(昵图网)

从溶进汽水使人凉爽,到帮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渗透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这也算是对科学家1500多年付出的超级回报吧。

当然,二氧化碳的作用有目共睹,但是,如果它在空气中的含量(正常情况下是0.04%)过多,也是会出大事儿的。人吸入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会出现昏迷及脑缺氧的症状,浓度超过6%时,就会重度缺氧窒息甚至死亡。二氧化碳也被认为是 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如何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 发表于 2016-09-29 00:00
  • 阅读 ( 1569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