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被是我们日常最常用的御寒寝具。人们用棉布做当作被罩然后填充棉花,能起到很好的保温结果。即使是最新的鸭绒被、鹅绒被、蚕丝被,它们里面的填充物固然分歧,但保温道理与棉被没什么两样。
我们若是穿越回秦汉、隋唐,就会发现暖和的棉被并不存在,我们只能在瑟瑟北风中寻找其他的保暖寝具,因为棉花在中国普及要迟至宋末元初。那么中国前人此前盖什么样的被子御寒呢?
起首,我们要理解在前人眼中什么是“被子”。
从先秦到海说神聊宋以前,中国人理解的“被子”就是可以披在身上的“睡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写到:“被,睡衣,长一身有半。”这源于孔门门生在《论语·乡党》中有关孔子衣食住行的记录:孔子居家,“必有睡衣,长一身有半”。若以那时人1.7米的身高计较,睡衣长达 2.55 米。这种睡衣近似今天的被单,睡觉时可以笼盖在身上做被子,醒来可以披在身上做衣服。
那么这种“睡衣”的形制是什么样子的呢?
据明初陶宗仪在《南村缀耕录》中载,后蜀本家儿孟昶有一条锦被,宽达三幅布(约 1.8 米),却由是一整幅锦做当作的,在头有两穴,可以合扣在脖子下,如那时人穿的盘领衣服,余下的锦则能披在肩上,称为鸳衾。
现实上,这条睡衣近似披风,已经比先秦时的大大简化。在孔子的时代,睡衣还带袖子和帽子。因为先秦时前人席地坐卧,又宽又长的睡衣可以把人全都包裹起来,达到保暖的目标。
前人卧睡不盖被
在中古以前,棉花尚未传入时,像孟昶一样能用得起丝织锦、帛建造睡衣的人多是贵族。再例如苏鹗在《杜阳杂编》写到,唐元和八年大轸国曾纳贡冰蚕丝织当作的被,方二丈、厚一寸,即使炎天笼盖也是清冷透体。而中古以前大大都底层故人仍是用麻来织布做睡衣。
此外还有一种纸被,陆游曾写到:“纸被团身度雪天,白于狐腋暖于绵。放翁用处君知否,不是蒲团夜坐禅。”后人猜测这中纸被是用某种藤条制当作的,颜色雪白、质地坚硬。
我们熟知的前人对被子的另一种叫法源于杜甫的诗:“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所谓“衾”,按照《说文》,就是“大被”,即更大的睡衣。
但“衾”和“被”仍是有显著的不同:被是单层(非论织得多厚)布制当作,衾则有里有面。这意味着故人在衾里面填充了某些材料让这种“大被”更和缓。
这也是我们关心的焦点问题:在没有棉花之前,前人在被子里填充什么?
前人称这种填充物为“絮”,这个字也暗示填充这个动作。《说文》对“絮”的诠释是“敝绵”,清代段玉裁进一步诠释道,“敝绵”就是破败的丝制衣服。他又弥补到,古代尚无当今的木棉,所谓的“绵”都是丝制的。可以想见,最早在被子里填充的“絮”就是那些穿破了的丝质衣服的碎片,或者质地欠好的丝。
现代优质丝绵
另一种很早被用来做“絮”的材料是芦花。《二十四孝》中闵子骞“单衣顺母”的故事即有反映:孔门以孝行著称的闵子骞,不被后母喜好,到了冬天,后母的亲生儿子的衣服都絮绵,而只有闵子骞的衣服絮芦花,冻得闵子骞瑟瑟颤栗。他的父亲察觉后,毁衣不雅之,“始知非絮”。
单衣顺母(图片来自传古承今书画院)
这个故事出自敦煌遗文,不晚于唐代,可知至少在隋唐时,芦花已经被人视为可以用来填充御寒的材料。
芦花
别的,我们常认为前人会用兽皮做被子。现实上,前人多用兽皮做垫子,席地而坐的环境下可以很好的隔断地面的严寒,即《论语》中所谓“狐貉之厚以居”,可以当坐垫、睡垫。
文|何苞旦
大象公会|常识、见识、见闻,最好的饭桌谈资,知道分子的进修基地。微信搜刮「大象公会」(idxgh2013),领受更多好玩内容。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