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烊千玺:坚持自我,终将逆袭 | 如何确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比来,《长安十二时辰》正在热映中,初当演员的易烊千玺再次当作为大师热议的中间,他在剧中的表示,网友们认为颇有几处亮眼,皱眉间吐露出的沉稳内敛,回眸时的凛然正气都可以或许恰然传达。

在《少年的你》中表示加倍抢眼,扮演一个在底层摸爬滚打的边缘少年,与人坚持时霸道感动,眼中的桀骜不驯展露无疑。

但碰上和周冬雨的敌手戏,也可以秒变温柔。

看到在银屏前逐渐展露头角的四字弟弟,大师惊觉,这个男孩真的长大了,并且仍是带着他独有的设法在当作长。挑脚本时,比起“有没有被压番”、“作品人气会不会高”、“形象是否够帅”等,他更在意脚色和脚本自己带来的挑战与当作长,表示可以说是很分歧于一些急着出名的流量小生。

这一切,和他背后秉持的人生哲理有关“我仍是对峙我本身的工具,也是因为我本身自己很小的时辰就是一个很有本家儿见的人,也纷歧心猿意马要去匹敌什么工具,就是别人做的我纷歧心猿意马要跟着去做,那纷歧心猿意马适合我。”

这份对峙也表现在他对街舞的操练和思虑中。用过硬的跳舞手艺回手了“只会花拳绣腿”的质疑,对艺术的理解也带有本身的深切思虑,面临选手情感解体上台质疑的时辰,能给出“我感觉街舞就是艺术,而艺术最真实最素质的工具,就是感触感染。”这样的答复。

说起瞻望将来,他给十年后本身的一句话是:你是在做本身感觉不错的工作,没有受到外界任何影响,这是最当作功的状况。

糊口中像易烊千玺一样出格知道本身要什么并实践的人并不多。他们老是可以或许果断地做本身想做的事,走本身想走的路,他们明白本身想要什么,在和家人、伴侣的关系中也很“拎得清”。

然而还有一大部门人,他们仿佛很难理解本身想要什么,有时即便有一闪而过的设法或者信念,也极其轻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很难对峙自我。不管在为本身做决议,仍是与他人的相处中都是如斯。所以有人会说,他们“活得不大白”。

可是,对峙自我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而那些不克不及对峙自我的人,事实仅仅是因为太在意他人,仍是原本就不大白本身事实想要的是什么呢?今天,就来和大师聊聊对峙自我这件工作。

心理学上,有一个与对峙自我紧密亲密相关的概念,叫作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它决议了一小我可否拥有清楚的自我感,以及Ta是否能在外界压力下依然对峙做本身想做的。

自我分化这一概念由家庭系统治疗的奠定者Murray Bowen提出的,它指的是一种可以或许分辩和办理小我的情感和理智,并将自我自力于他人之外的能力。它包罗了个别心里的分化——分辩理智过程和感触感染过程,以及外部人际的分化——把自我从他人那边分化出来两个层面:

1. 个别心里层面(intrapsychic)

有一些人之所以无法对峙己见,轻易在做出决议今后频频和改变,可能是因为他们总在做决议时被那一刻的情感或感触感染所裹挟,并把那误觉得是本身思虑得出的成果。是以,要对峙自我,起首需要区分哪些是一时的情感感动,哪些是本身深图远虑的成果,而这也是自我分化所强调的。

举个例子,当分化程度较低的人被问道在一段亲密关系中的感触感染时:“你和Ta在一路高兴吗?”他们可能会回覆:“挺好的,Ta对我不错,我们前提也很相配”——这就是典型的混合了感触感染与思维。

而若是是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个别面临同样的问题,他们可能会说:“我们性格很合适,但我在这段关系中不欢愉,因为感受不到心动。”从中可以发现,分化程度高的人可以或许清楚地域分出“我的感触感染”和“我的思虑”。对本身好、性格好、前提般配,这些更多是基于客不雅事实评估和阐发后得出的结论,而提问问的是感触感染,是你的小我情感,是你在这段关系高兴与否。

分化水平高的个别不仅可以或许分辨本身的感触感染和思虑,还具有选择在特按时刻,要让本身受理智支配、仍是受情感支配的能力。

与之相反,低分化个别则经常完全被情感摆布。他们难以便宜,难以客不雅沉着地对待事物,情感和感动总让他们做出不睬智的决议,或是因为被情感裹胁而无法对峙本身的选择。此外,他们也可能在应该尽情释放情感和感触感染时又被理智困住,东想西想,显得过于瞻前顾后。

2. 外部人际层面(interpersonal)

在家庭与亲密关系中,一个对峙自我的人应该可以或许既连结小我的自力,又能与他人成立好的链接。自我分化水平同样代表着人际关系的当作熟,它强调的也恰是个别在与人交往时,能同时体验到“亲密感”与“自力性”。

Bowen(1976)指出,分化加倍完全的人在任何干系中都能始终苦守住一个“我“的位置(i-position)。也就是说,他们能在关系傍边连结一种清楚的自我感——明白“我”的立场,“我”的感触感染,及“我”的观点。他们不会因为他人掉去自我,误觉得对方的立场就是本身的立场,对方的观点会扼杀本身的设法。这要求人们在面临来自主要他人的压力时依然能对峙自我(Bowen, 1978; Kerr, 1988)。

而分化不足的人因为没有果断的“我”的位置,导致他们在为本身做选择时极大地受到他人的影响。好比,他们可能在判定要不要和一小我在一路时,想着“我不克不及和这小我在一路,因为我家人不喜好Ta”,或是“我伴侣都感觉Ta很好,所以我应该和Ta在一路”。

又或者,他们会因受到他人感触感染影响,而把那误认为是本身的感触感染。好比,一小我在选择本身职业时因为怙恃对峙说“你必然会喜好做这个的,这个很适合你”,而感觉本身仿佛真的会喜好,即便事实却并非如斯。

* 分化水平低的人是什么样子?

在Bowen的理论中,那些自我分化能力极低的人在与他人的关系中经常呈现出两种极端状况——情感隔离(emotional cut-off)或感情融合(fusion)。这类人会感觉本身和所有人都有距离,他们否定家庭和亲密关系的主要性,以逃避与人的链接来达到一种不胜一击的“伪自力“状况(Nichols& Schwartz, 1998),因为他们害怕本身在与他人链接的过程中“被吞噬”。

与之对立的“感情融合”,则指的是和主要他人(e.g., 怙恃,伴侣)过度纠缠的状况。这类人在关系中没有鸿沟,他们的情感无时无刻受到他人的影响,当他人无法感触感染到他们的情感时,他们可能会是以暴怒。为了和关系中的他人连结“融合”的状况,他们要不就不敢提出和对方分歧的观点,依靠一味地取悦来和他人连结一致,或者强迫他人和本身连结一致(Kerr & Bowen, 1988)。取悦者,和残暴的统治者看起来判然不同,但都是为了能和他人连结全然一致、融为一体。妈妈说,你是我的女儿你应该和我一样;或者情人说,我好爱你,我的一切设法都可以和你一样,就是两个例子。

冷酷的感情隔离者,和demanding的感情融合者,素质都是自我分化的水平低。因为,他们的目标都是缓解本身的焦炙,而这种焦炙源于一种过度受到他人影响的感触感染。独一分歧的只是他们利用了纷歧样的策略——情感隔离的人经由过程隔离他人来连结本身的平安,而感情融合的人则经由过程和他人完全融为一体以求安心。

正如上文中说起的,低分化的人不具备一个清楚、固心猿意马、完整的自我概念。他们不知道本身事实是什么样的人,不领会本身想要的是什么,且极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而杰出的分化程度则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益处:

1. 分化程度高的人拥有更健康、弹性的亲密关系

前面提到,分化不足的人在关系中时常被一种挥之不去的焦炙感环绕,而这种焦炙来历于他们和伴侣之间亏弱的鸿沟(Harvey, Curry & Bray, 1991)。

即便他们可能有时和伴侣显得亲密无间,这种亲密也是完全经不起考验的。一旦两人之间呈现了冲突或是差别,就很轻易在情感爆发的刹时彻底崩裂——低分化个别的关系现实上长短常懦弱的。

相对的,高分化的个别因为可以或许区分和办理本身的感触感染和情感,是以也会尊敬对方拥有本身的感触感染。他们更能接管关系中的差别,愿意承担不合和争执。是以,他们的亲密关系也加倍的健康、弹性。

2. 高自我分化的人自负程度更高

自我分化还与自负程度有关,因为自我分化程度影响一小我对自我价值的必定。Nichols和Schwartz(1998)认为,这是因为分化水平高的人拥有清楚的自我概念,所以他们对本身的评价也相对客不雅,而且更能内化本身的当作就。

自我分化作为家庭系统理论的基石,焦点是个别与原生家庭之间的分化。Bowen(1976)强调,家庭有两个最主要的功能:协助当作员的个别化——也就是找到自我,以及,为个别供给一种不变的平安感和归属感。简单来说,一个好的家庭情况,会让人同时体验到归属感与自力性。

在婴儿期间,我们对直接顾问者的依恋长短常完整的,因为我们的保存完全依靠于怙恃。是以,我们也无法区分本身与怙恃之间的差别。跟着当作长,我们慢慢成立起“我”的概念,起头将本身与依恋对象区分隔来。

当作长过程中,若是我们起头被许可在家庭中与怙恃有纷歧样的感触感染和不雅点,或者做违反他们意愿的决议,我们就能逐渐感触感染到“我”的位置和鸿沟的存在。若是我在家庭中始终只能是怙恃意志的领受方——他们决议我的一切,那就轻易在长大后表示出很低的自我分化程度。Bowen曾说过,一小我的当作熟,也就意味着Ta能不竭与怙恃进行情感上的分手。

那么,家庭中具体有哪些身分会影响自我分化呢?

1. 怙恃的教化体例:过度宠嬖或过度管教

孩子在两种教育体例下是不被鼓动勉励表达他们本身的感触感染的:一味地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应该做什么,或是另一个极端——完全放任自由,不合错误孩子进行任何的约束和指导。前者会让孩子有一种“表达本身的感触感染是不合错误的”或是“我就算说了也没用”的无力感,尔后者则让孩子感受无论本身说什么获得的回应都是怙恃不加思虑的纵容和“夸赞”。

于是,孩子垂垂抛却了去摸索、去表达本身的好恶,也没有获得健康的指导。长此以往,他们就不再具有辨析本身感触感染的能力。

2. 家庭中的病态三角关系

在Bowen(1978)的理论中,三角关系是维持不变的家庭情感的最小和最常见的单元,它指的是怙恃之间的关系,以及父亲和母亲别离和后代的关系所构成的三角形。最健康的三角关系应该是怙恃相爱相敬,两人配合爱孩子,这样的三角关系会最大水平地帮忙家庭中的小我完当作自我的分化。

在健康的三角关系中,家庭当作员应该自力、自立地解决彼此之间的问题。好比,怙恃之间的矛盾不该该牵扯进孩子,而孩子和怙恃之中任何一方的矛盾也应该在他们两人之间解决。然而,在不健康的三角关系中,孩子经常被卷入怙恃间的矛盾,孩子被怙恃中的一方拉去“结盟”,或者被迫“站队”,协同此中一方进犯另一方。也有时,孩子会居心给怙恃制造麻烦,借此强迫他们将注重力从争吵转移到本身身上,使得他们不得不先停下战火,为了配合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而临时和洽。

在这样病态的家庭联盟中,孩子会感知到:我的怙恃需要我帮忙他们协调婚姻关系,我应该帮忙怙恃处置他们俩之间的矛盾。如斯一来,孩子变得不克不及够把本身和他人(好比怙恃)区分隔来,他们会默认怙恃等候我去做的工作就是我应该做的工作。

3. 自我分化的代际传递

Bowen(1976)还提出,自我分化程度是可以或许代代传递下去的。这是因为,人们更轻易选择与本身分化水平半斤八两的人组建家庭。不难想象,若是一小我习惯和主要他人连结绝对的、无鸿沟亲密,那么他们的伴侣一般也是顺应这种模式的。而两个可以或许对峙自我的自力的人,也加倍轻易走到一路。

低分化怙恃经常陪伴着不不变的情感、被情感操控等现象,而孩子是以也无法从这样的顾问者身上学会若何节制本身的情感,不知若何不让本身被情感绑架。

1. 从头找回本身的感触感染

因为自我分化低的人不知道若何将本身的感触感染从伴侣、怙恃的感触感染中区别出来,所以他们本身的幸福和哀痛会收到对方情感的强烈影响。若是你面对着这样的问题,那么你的首要使命就是试着从头找回属于本身的感触感染。

起首,在你与家人或伴侣相处时,试着在心里对你感触感染到的情感提出质疑——这是Ta的感触感染,仍是我的感触感染?

此外,还有一个帮忙你找回本身感触感染的方式就是“具体化”本身的感触感染。好比,你不克不及简单地说“我感受欠好”、“我感觉不舒畅。”你要尽力去体味和分辩,是惭愧?是掉望?是尴尬?以及那些情感让你想到曩昔曾在什么样的情境中体味过?要先识别本身的感触感染,大白它具体是什么,专心不竭操练分辩,你就能和本身的感受告竣更好的关系。

2. 学会辨识感情和理智

在可以或许区分本身和他人的感触感染的同时,你也要学会分辨本身的感情与理智。感情可所以微妙的,也可所以强烈的,但它们凡是都是难以按捺的、下意识的感触感染。尤其是在争执、辩说,或是情感激烈的情境中时,你要问本身,此刻是我的情感在起感化,仍是理智在起感化?

好比,你四周的人都认为你和伴侣不相配,你也清晰地意识到其实你们的性格、快乐喜爱都不协调。可是,你就是会在想到Ta时不由得嘴角上扬,会但愿和Ta在一路的每分钟都酿成两倍那么长——“我感应欢愉,知足,幸福”,这就是你的感触感染。

而理智则是客不雅的,需要颠末思虑与阐发,同时也是有据可查的。它不像天然发生的、有时甚至是“侵入式”的情感或感触感染,理智思虑更多的是一种人们本家儿动选择的状况。好比,你在纠结是否要和伴侣分手时,想到Ta前提其实很不错,想到Ta性格好相处,想到Ta对家人不错,但也想到Ta抽烟喝酒,有时不尊敬女性,这就更像是一种基于理性而非感性的判定。

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回首一下本身曩昔所做的一些决议和选择,看看本身更多忠于感情仍是理智,以及它们别离给你带来了如何的成果和后续体验。此时,“对峙自我”的寄义也会变得加倍明白,你会更清晰在什么时辰、什么场所,你想对峙的是哪一面的自我——感性的?仍是理性的?不外,需要大白的一点是,感性与理性同样主要,没有好坏之分,它们在分歧的情境中阐扬着各自的功能。

3. 本家儿动与原生家庭成立恰当的鸿沟

当你已经意识到本身和原生家庭之间鸿沟过于恍惚,就是时辰本家儿动成立起加倍健康的鸿沟了。起首,你要谨记即使是怙恃也无权干与你的小我决议与选择,在他们试图这样做时,你要果断地表达出本身的感触感染和意愿。你的人生应该以你的意志为基调,而不是怙恃施加于你的“你想要”、“你应该”或是“你适合”。

其次,当家庭当作员之间呈现矛盾,并试图将你牵扯进来,或是一方想要拉你“站队”时,你要警告本身和对方:这是你们之间的矛盾,我的过度卷入毫不是有用、长久的解决之道。当然,你可以倾听他们的设法,可以给出你的建议。但仅此罢了,你不克不及替他们决议,无法帮他们执行,更不应牺牲本身去解决他们的胶葛。

这一起头会有些坚苦,甚至可能受抵家人的责难。但,若是你是以对于成立小我鸿沟感应焦炙或愧疚,要记住,完当作与原生家庭之间的分化,才是拥有自力人格的关头的第一步,而这恰是对峙自我最主要的前提。

我们都巴望链接,追求归属,期盼被接管,却也不想是以掉去自我。但,我们却时常在不知不觉中过度干与他人,或是把他人的情感揽了过来。曾经看过粉丝留下的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你是你,我是我。我想,这大要才是一段关系最好的模样。

以上。

KY作者 / 咯咯

编纂 / KY本家儿创们

References:

Bowen, M. (1978). Family treatment in clinicalpractice.New York: Jason Aronson.

Bowen, M. (1976). Theory in the practice of psychotherapy.Familytherapy: Theory and practice,4, 2-90.

Harvey, D. M., Curry, C.J., & Bray, J. H. (1991). Individuation and intimacy in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and health: Patterns across two generations. Journal of FamilyPsychology, 5, 204-236.

Kerr, M. E., & Bowen, M. (1988).Family evaluation. WW Norton & Company.

Kerr, M. E. (1988).Chronic anxiety and defining a self. Atlantic Monthly, 9, 35-58.

Lancer, D. (2015).Codependency for Dummies.John Wiley & Sons.

Nichols, M. P., &Schwartz, R. C. (1998). Family therapy: Concepts and methods (4th ed.). Boston:Allyn & Bacon.

Skowron, E. A. (2000). The role of differentiation ofself in marital adjustment.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47(2),229.

Skowron, E. A., Wester, S. R., & Azen, R. (2004).Differentiation of self mediates college stress and adjustment.Journal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82(1), 69-78


  • 发表于 2019-07-16 01:00
  • 阅读 ( 807 )
  • 分类:其他类型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