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政策已经铺开两年,但中国的生育率却没有起色。
按照国度统计局的数字,2017年中国出生生齿与生育率别离为1723万人和12.43‰,双双下跌,出生生齿远低于国度卫计委的展望数值(拜见表1)。

就全国而言,江浙沪地域的生育程度更是倒数。在2017-2018出生率最低的10个省市,江浙沪都榜上有名,在划一生齿体量的地区规模上堪称出生率最低的地域。

· 若是将规模进一步缩小到沪宁杭也就是传统江南地域进行统计,其出生率会更低
上海人生育欲望的恬澹更是出了名的。1970年月初以来,上海生齿的生育程度一向处于更替程度以下,并且逐年下降。从1994年起上海的总和生育率已下降到1以下,从很夙起,新增生齿绝大部门就依靠于外埠移平易近弥补。
事实上,早在200多年前,江南的人们已经不想生孩子了。
二百年前的生齿压力
自南宋今后,江南就持久是中国生齿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在本钱与手艺增加有限的传统中国,高度依靠人力的小农经济是社会经济的支柱。这也就意味着,生齿多寡几乎直接决议了经济的繁荣水平。
在南边,水旱轮作,稻麦复种,以及促使江南经济在明清独有鳌头的棉与丝,无不需要投入复杂而高强度的劳动。
是以,跟着华夏王朝标的目的南边的拓殖和经济的成长,南边的生齿也一向连结着持续不变的增加,直至江南代替华夏当作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 来历: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
然而,比拟于生齿几乎永不衰竭的持续增加,耕地面积和农业手艺的成长显然后劲乏力。
南宋期间,江南的可耕地根基被开辟完毕,此后再难有大面积的童贞地,今后的耕地只能靠填满湖泊江河这些水域去扩充了。

· 曾经广漠的「八百里」鉴湖在海说神聊宋末被填当作良田。现在面积仅8平方公里,当作为市内景不雅湖
而代表着明清农业成长程度的浩繁手艺,诸如一年两熟的耕耘轨制,肥料的大规模投入,高产的稻种培育,操纵风力的浇灌系统,在宋代的农书里大多已经呈现,但一向到清中期才大规模普及开来。
越来越多的生齿意味着越来越少的人均耕地,亩产量的提高赶不上生齿的倍增,精耕细作即使达到无以复加的水平,手艺障碍的铁幕依然覆盖在这片热土之上。
明后期,江南「人稠地狭」已当作为人们遍及意识到的社会现象。江南的士绅对此内心不安:「南人太众,耕垦无田,仕进无路,则去而为末富、奸富者多矣」(徐光启)
尽管明末清初的大战乱让江南生齿锐减,经顺治、康熙朝数十年的休摄生息,江南生齿再一次迈上巅峰。

· 19宿世纪全国生齿密度最高的十个府州,江浙沪据有九个,姑苏和嘉兴的生齿密度一向独有鳌头。来历:吴建华《明清江南生齿社会史》
清代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上述的江南十府一州的生齿总数约为3095.1万,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生齿数约3797.3万,44年间生齿增幅23%,年均增加率为4.66%。
到1851年(即清代生齿最盛时),生齿达到4316.5万,增幅为14%,年均增加率约为4.14%。
江南没有发生过生齿爆炸,只有漫长的低速增加。越来越强的生齿压力慢慢加于社会,而在马尔萨斯陷阱里苦苦挣扎的人们,也慢慢把握了节制生齿的秘传心法。
国产灭霸养当作记
也许是因为传统文化中一向有多子多福的夸姣祝愿,以及古代东方一夫多妻(一妻多妾)与西方一夫一妻的对比,现代人老是想象传统中国度庭的生育率必然远远高于同期的西方家庭,多子多孙重男轻女被看成东方大师庭最典型的特征。
然而,汗青的实际远非如斯。重男轻女固然当之无疑,多子多孙却往往名存实亡。明清期间的中国人不仅比同期间的欧洲生的更少,并且是生的是越来越少。

·据研究者操纵安徽、海说神聊京、江南、沈阳各个阶级家族档案的生齿统计,16到19宿世纪的欧洲家庭平均生育率(10个后代)几乎是中国度庭(5个后代)的2倍,与欧洲家庭比拟,中国度庭算是多妻而不多子。来历:《两种分歧的节制性限制机制》王丰、李中清
海说神聊京的皇族和江南的士绅不克不及破例,即使是生成富贵的满洲皇族,也不克不及随心所欲生育孩子,生孩子不仅越来越少,还越来越迟。
按照皇室生齿统计,1701至1750年皇族中的父亲平均生育后代数是5.63,1751至1820年是4.35,1821至1840年是4.42。皇族里的男性生育第一个孩子的时候也在推迟,从18宿世纪的21岁上升到19宿世纪末的26岁。
而格格们,也是出嫁时候越来越晚,孩子生的越来越少。

·来历:《两种分歧的节制性限制机制:皇族生齿对婚内生育率的节制》王丰、李中清
江南的士绅也有近似的表示。
以江南一家庄姓宗族为例,其男丁生齿在雍正以前的143年间以2.436%的高速度急增,随后转人年增0.496%的不变低增加期达82年之久,直到嘉庆十年,起头了更低的-0.135%的负增加,再到咸丰六年后因承平天堂战争而断崖式下降。

那么,这种生齿节制又是若何实现的?
18宿世纪中后期,江南的生齿密度达到巅峰,江南的士人对生齿压力的感知更加较着,越来越多的人起头存眷生齿问题。从这些阐述中,不难看出一些眉目。
勾当在乾隆末期的嘹亮吉被誉为中国的马尔萨斯。他指出,中国生齿增加速度大大高于糊口和出产资料的增添速度,人均糊口和出产资料愈来愈少,糊口程度将持续下降;进而会导致掉业增添,社会动荡。

· 嘹亮吉,被称为中国的「马尔萨斯」
嘹亮吉的担忧,在那时的情况下不难理解。
对于明清期间江南地域而言,劳动力已经高度密集,儿童和晚辈介入劳动的机遇与收益都极为菲薄单薄,过多生育只会让家庭背上繁重承担,生育勾当还会影响配偶女带来的手工业收入。
中国传统的遗产担当轨制是诸子析分制,儿子越多,家里的耕地就越不敷分,经济状况只能一代代恶化下去。
为此,很多家庭选择经由过程推迟婚龄、连结独身,以及婚内节育等办法,来节制生育。从家谱记录来看,良多家庭甚至做到了1980年月才强制奉行的晚婚晚育:


· 上海曹氏与澄江范氏的「晚育」环境。来历:侯杨方《明清江南地域两个家族生齿的生育节制》
不外,这些办法并不足以包管节制生齿。事实上,那时还存在着加倍残酷和暗中的法子——溺婴。
南京人汪士铎,也是一位留心生齿的士人。他曾亲历承平天堂战争,一度被困江宁城内,目睹了承平军的疯狂殛毙,心理健康和精力状况都大受冲击。
在他死后不肯出书的日志里,汪士铎疯狂地倾泻本身的阴晦设法。他认为社会解体、大规模战乱的焦点原因在于生齿太多,流浪生乱,要解决危机就必需大大削减中国生齿。
他提出的建议,包罗要求全国处所官按指标杀人,祷告瘟疫风行,奖励人平易近当僧人……
而生齿过多的焦点原因,则被归结为女人多,而解决法子就是溺杀女婴:「欲平易近富,当首行溺女之赏」,「非富人不成授室,不成生女,生即溺之,即生子而形体不规矩、边幅不秀气、端倪欠安者皆溺之」。

· 汪士铎生前不肯出书的日记
这些极端反人道的说法,汪士铎并不敢公之于众,但在那时,因贫苦而溺杀女婴是全国性恶习,江南也不破例。
道光年间一位江南士绅痛感溺婴的跋扈獗:「有一家连淹七八婴儿者,有一月一村连淹十数婴儿者。」如斯,则「每县每年所溺女孩何啻数千计。」(邹鸣鹤,《保婴会约序》)
遍及溺杀女婴的显著外不雅,是生齿中男女性别比掉调。
据官方生齿计较,嘉兴府1769年的性别比为138.3,1759年为156.5,1799年为136,1828年为131.4,其余县府也大致近似。儿童性别比不同更大。1816年青浦与奉贤两县的幼儿性别比竟然别离为310和170.
这种在乡平易近中遍及的行为,对讲究人伦仁爱的儒家意识形态组成了严重挑战,深为社会上层所忌。康熙和光绪皇帝都亲自觉出御旨加以严禁,各级当局也三令五申呼吁正视。
但司法赏罚却很微弱。《大清律例》没有划定专门的杀婴罪,在现实办案中多以「故杀子孙罪」论处,其科罚不外,「杖六十,徙一年」,(杖共有五等,60板最轻),现实上对溺婴几乎没有起到限建造用。
儒家士绅们想出的对策是设置专门扶养弃婴的慈善机构——育婴堂。相对于其它地域,江南地域育婴事业圈的数目之多、密度之高,足以令人瞩目。

·清光绪年间嘉兴桐乡的《桐乡县育婴堂单》,内容是某户家庭怕儿子今后讨不起妻子,从育婴堂领养一个被遗弃的女婴,养大后作为儿媳,即所谓「童养媳」
至康熙末年,全国至少有育婴堂96所,江南占全国总数的29%。至乾隆年间,专门应对溺婴弃婴问题的育婴堂在江浙各府县的普及率已达62.5%。
至于堕胎和避孕,中医药的记录八门五花,但平安性和现实功能却很难靠的住,因为药物而死的女性不在少数,尤其是,贫苦家庭未必有足够的能力运用,不然也不会呈现那么遍及的溺婴。
如何养活过剩生齿
迟缓而不成反对的生齿增加,让江南的人均耕地日益削减,纵使江南的农人使劲满身解数将农业资本阐扬到了极致,在手艺障碍的传统中国,也无法再养活更多的生齿。

· 来历:吴建华,《明清江南生齿社会史研究》
然而作为清朝最富庶的经济区,这里的人平易近依然享有全国最高的糊口水准。
同治年间的一条笔记写道,江南人「标的目的在淮海说神聊,见舟人以豆饼和赤釉炊饭饱餐,且盛称其滑美,南人则唯凶年偶取以济饥,日常平凡无食之者」。江南用豆饼喂猪,淮海说神聊用豆饼充饥,两地糊口水准差别半斤八两较着。
有学者按照20宿世纪初期的江南农人消费调查,估测18宿世纪江南农人消费程度,一个农人一天大要能消费大米(可能包含少量其他粮食)550—600克,各类蔬菜约350克,猪肉约10克,其他荤食约12克,食用油(植物油及猪油)约10克,糖约10克。

· 卜凯20宿世纪20年月中国各地农人家庭糊口消费程度及布局调査(单元:元/户)
天天有肉吃,有油水,在前现代的中国并非易事,尤其考虑到江南还有全国最高的生齿密度。这一切,都依靠于江南地域的工贸易转型。
转型的第一步,是农业转标的目的多种经济作物的集约化经营。
按照平易近国农业调查,江南太湖流域至少有43种特色农产,此中粮食仅3种,其余不少为明清期间就已在市场畅通的高端商品,如吴县洞庭太湖苑菜,湖州湖丝,洞庭碧螺春茶叶,阳澄湖大闸蟹,桐乡的杭白菊茶菊等。
更主要的一步,则是转标的目的纺织业。
明清江南地域涌现了大量手工工厂,多量招聘职业工人,接收了江南农村和周边地域的过剩劳动力。这一现象,曾以「本钱本家儿义萌芽」的命题激发持续数十年的争议。
这些非农业生齿又对商品化的粮食有着庞大的需求,而江南当地的农业布局已经转型,反而需要采办外埠商品粮。
于是,国内的远距离大宗商品商业在明清之际形当作,且几乎都以江南为中间。江南标的目的全国各地输出棉布与丝绸,输入低附加值的粮食与手工业原料。
江南由此当作为全国以至海外商业的一大物资交流中间地域,形当作出产—商品互换的良性轮回。

· 江南的纺织业直到近代依然昌隆
出产和商业的成长,随即带动消费和办事行业的成长。在江南的城镇,浩繁的传统的消费和办事行业因内部门工的扩大而不竭细分,形当作多条理、大巨细小的行帮业群。
正现在天一样,消费办事行业是最能吸纳就业的范畴,而社会职业分工愈细,也更有能力吸纳劳动力。
据《姑苏市志》统计,姑苏共有行业公所199个,最早的是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的丝织业吴郡机业公所,其分化水平令人惊奇,连腊肉豆腐火腿都细分出本身的行业公所。

在工贸易分工细化的大趋向下,即使是「甲第起身,簪缨奕宿世」的江南望族们也纷纷下海经商。然而这个迟到的近代起步,不久就栽倒在汗青的历程里。
扑街
跟着工贸易转型,江南地域逐渐看到了迈出马尔萨斯陷阱的曙光。但这道仅能独善其身的曙光,很快就被其他地域的生齿危机所掐灭。
在广袤中国的其他部门,过剩的生齿对有限资本的争夺日趋白热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广西。
道光年间,由粤东迁来的、因当地人先占而无法涉足平原丰腴地盘的客家人,在生齿压力下起头分开贫瘠的山区,追求更好的成长情况,与本地土著争夺田宅水源,甚至坟地。
「来(客)土之争」日益堆集的矛盾,只待一丝火星就可以或许燃起赤焰。它将烧遍泰半个中国,并以江南的脂膏燃达到辉煌的极点,趁便将江南地域的过剩生齿「解决」殆尽。

·惨烈的承平天堂战争,导致江南损掉了六当作以上的生齿。资料来历:曹树基《中国生齿史》第五卷《清期间》
参考文献:
1. 黄敬斌《再论18宿世纪江南农人的消费》
2. 吴建华《明清江南生齿社会史》
3. 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
4. 曹树基《中国生齿史》《清期间》
5. 王丰、李中清《两种分歧的节制性限制机制:皇族生齿对婚内生育率的节制》
6.侯杨方《明清江南地域两个家族生齿的生育节制》
文|海下
大象公会| 常识、见识、见闻,最好的饭桌谈资,知道分子的进修基地。微信搜刮「大象公会」(idxgh2013),领受更多好玩内容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