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碰你的皮,就能回首掏你一个洞

能否在不破坏物体表面的前提下把物体中心掏一个洞?
图片:张抗抗 / 知乎 可否在不粉碎物体概况的前提下把物体中间掏一个洞? 张抗抗,电动汽车/3D打印

今天要讲的双光子“掏洞”手艺,有 3 个“最”:

  • 最邃密的“雕镂”手艺:纳米牛
  • 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紧密亲密相关:爱因斯坦
  • 类属最时髦的制造手艺:3D 打印
声明一点:此项手艺并不是"在固体中掏出真浮泛",而是“液体中掏出固体洞”。与题意可能有偏离,但此手艺的焦点思惟应该是很适合此问题的。

先放上纳米牛。这头牛 10 微米长,7 微米高,加工精度高达 150 纳米,已接近光的衍射极限。这是东京大阪大学的 Kawata 传授以及孙洪波传授在 2001 年研究当作果,颁发在 Nature 期刊上[1]。

有人感觉不外瘾,于 2014 年在一根针上建造了宿世界上最小的人体雕塑。

这就是传说中的“双光子 3D 打印”手艺,也是独一的“掏洞型 3D 打印手艺”。

何出此言呢? 本来,绝大部门 3D 打印手艺,素质上都是一种“2D 堆叠手艺”。它们之间的不同,不外是堆叠材料分歧、当作型道理分歧罢了。

以最闻名的 SLA 光固化 3D 打印来说:

  • 根基道理:光敏树脂被激光点照射后,由液体酿成固体;未被照射则连结为液体。
  • 2D 绘画 :每次仅在“固液连系面”上当作型,形当作薄薄的一层图案。
  • 堆叠当作型:画完第 1 层之后,再画第 2 层,轮回来去……

那么,只要激光点足够小、层层之间的高度足够低,不就可以建造超高精度的雕塑了吗?又干嘛非要用“掏洞型”的双光子 3D 打印手艺呢?

其实工程上的环境,一般都要比理论复杂。就举一个最显而易见的工程问题,SLA 打印手艺,在“固液连系面”上打印过程中Z 轴移动过程中,免不了要发生细小的涟漪。

这些涟漪很细微,几乎不雅察不到。之所以不影响 SLA 打印,是因为 SLA 的打印精度一般在 0.1 毫米摆布,也就是 100 微米或者 100000 纳米,离纳米级的精度还差当作千上万倍啊

所以,我们决议抛却“固液连系面”当作型。换个思绪,直接在液体内部掏出固体若何?

这就是所谓的“掏洞型”3D 打印手艺。

穿透液体去“掏洞”,没那么轻易

在液体中的掏洞道理,说起来简单,但又不简单

为什么说起来简单呢?因为它的根基思绪太常见了:操纵弱光穿透概况液体,在一点处汇集当作强光实现固化

欠好意思放错图了,应该是下面这张图:

这就是简单的凸透镜 / 凹面镜聚光道理:每一束弱光强度都不敷,但在核心处会发生壮大的效应。这工具还超廉价,淘宝上几十块钱一个。

早在几千年前,阿基米德还操纵这一道理以弱胜强呢,就像咱们小时辰用放大镜来烧死蚂蚁一样

这个道理是不是太简单了?放在几千年前,这称之为大聪明,我是信的。但要说这与爱因斯坦有关,那不是恶作剧吗

但现实上,“掏洞型”的双光子 3D 打印一点也不简单! 它与量子理论的成长相依共舞、前前后后花了 100 多年才能实现。事实是怎么回事?

本来,激光束在聚焦的同时,也在被沿途的液体接收。

  • 聚焦效应:越深越强。
  • 吸引效应:越深越弱。

变强与变弱两种效应针锋相对,当矛与盾相遇,熟强熟弱呢?仍是来算一下吧:

聚焦效应就是一个几何方程,按平方反比加强:

接收效应则遵循朗伯一比尔心猿意马律(Lambert-Beer law),这是一个负指数下降(无悬念了):

两种效应叠加起来,则可以获得光强与深度的关系

公式不直不雅,心猿意马性地做个图看看,可以发现:负指数的接收效应太强了(红色线),才不到 2%的深度就完全本家儿宰了平方反比的聚焦效应(蓝色线)。最终结果是:两种效应下,越深光强越弱,完全达不到“掏洞”的目标。

注:I(x)并非是单调递减函数。公式中有介质参数α、焦距参数 f 等。若肆意选择参数,也是有可能实现聚焦结果的,但在实际宿世界中并不存在这样的参数。

光电效应与单光子接收

碰到了难题,解决思绪只有两个:要么加强聚焦效应、要么减弱接收效应。

加强聚焦效应是不成能的,无论怎么改透镜的形式,因为我们糊口的是三维宿世界中,老是逃不外平方反比这一纪律

退一万步,即使我们糊口在四维、五维、十一维宿世界又若何? 再高阶的多项式,求导一次就降一阶而负指数多牛逼,求导之后仍是它本身

那么再来看看接收效应。

朗伯一比尔心猿意马律是 1729 年发现的。这只是从现象“总结”出的纪律,还无法给出明白的形当作机理,更谈不上去改变纪律了

一百多年今后,赫兹于 1887 年发现了光电效应。后来人们发现,光电效应由多个过程构成,此中“光子接收过程”与 SLA 打印的“光子接收过程”在纪律上是相似的。可是他并没有当作功地诠释这一现象

我们经常会商 CPU 本家儿频是几多赫兹的,就是以这小我定名的单元。

1905 年,爱因斯坦在他的古迹年,颁发论文《关于光的发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不雅点》,对于光电效应给出别的一种诠释,将光诠释为一种粒子,而不是波

那时辰本家儿流物理界的思惟,还未从麦克斯韦的电磁宿世界中走出来,爱因斯坦的准确诠释却遭到学术界强烈的抗拒,直到 1921 年才被颁布诺贝尔奖。

光电效应的准确诠释,鞭策了量子理论敏捷当作熟。有了量子理论的兵器,人们才能从第一性道理的角度,推导出“单光子接收”的朗伯一比尔心猿意马律(此处待考)。

从理论推导发现,只如果“单光子接收”,就逃不外朗伯一比尔心猿意马律的束厄局促。然而,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恰好是指出:

  • 若光的频率高(例如紫外线),光子能量高,金属的自由电子接收光子后,就有足够的能量逃逸,就可以不雅测到光电效应。
  • 若光的频率低(例如红外线),光子能量低,金属的自由电子接收光子后,能量不足矣逃逸,则不雅测不到光电效应。即便光强再高,光子数目再多,也是不雅测不到,因为电子一次只能接收一个光子。“能量不敷、数目来凑”的设法是行不通的。

若是我们糊口在三维宿世界中,就逃不外聚焦效应的平方反比纪律。

若是我们的宿世界遵循量子理论,就逃不外单光子接收的朗伯一比尔心猿意马律。

如斯看来,“掏洞型”3D 打印看来是没但愿了吧?

双光子接收

合法束手无策之时,一位德国女博士 Maria Goeppert-Mayer 也许是为了正常结业,从纯理论的角度推导出了她的博士论文:“在特心猿意马前提下,双光子接收是可能发生的!

她的理论本家儿如果讲:正常环境下,电子一次只能接收一个光子,要从基态(Ground state)跳到激发态(Excited state)。

就像是跳高一样,他只能跳一次,力量大就跳出去了,力量小就跳不外去,因为宿世界上没有人会二段跳啊!

她继续说,可是依据量子理论推导,若是光足够强,强到闪瞎你的眼;时候足够短,短到你底子看不见,就可以凭空发生一个虚拟态(Virtual state),帮忙他实现二段跳!你要问,二段跳不合情理啊,归正眼都闪瞎了时候也短,看不见就装不知道吧。

所谓的“特心猿意马前提”需要多强的光呢?强到在那时的理论框架下,人类底子实现不了

若是我是在场的答辩博导,我必定会问一个问题:“So,您的博士论文就是发现了一个无法验证的现象?

好在我并不在场,那时的真正博导们程度也不错,查抄了一下推导没问题,也就授予她博士学位了。

直到 1961 年,在 Maria Goeppert-Mayer 从芳华少女行将老年末年的时辰,在人类起头应用激光的时辰,她的理论才被尝试验证。

物理就是这么残酷,人的生命在她面前眇乎小哉。

但物理又是那么暖和,她让 Maria Goeppert-Mayer 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给普通的平生付与了不服凡的意义!

用双光子接收来“掏洞”

双光子接收有什么意义呢?它的意义就在于,可以冲破朗伯一比尔心猿意马律(Lambert-Beer law)的束厄局促,将接收效应从负指数纪律减弱为倒数纪律:

如斯一来,双光子接收的聚焦效应与接收效应就变为:

公式不直不雅,心猿意马性地做个图看看,可以发现:倒数纪律的接收效应比负指数要小良多(红色线),底子不是聚焦效应的敌手(蓝色线)。

所以二者叠加的最终成果是:光强先下降,然后敏捷上升,很快聚焦效应就本家儿宰了接收效应

如斯一来,就可以操纵双光子接收效应来“掏洞”了!直到 2001 年,文首提到的 Kawata 传授以及孙洪波传授的纳米牛,才将胡想酿成了实际。此时,进献理论的赫兹、爱因斯坦、Maria Goeppert-Mayer 早已过宿世了

让我们再缕一下时候线,这是一段工程、尝试与理论交叉鞭策的汗青:

  • 1729 年,朗伯一比尔心猿意马律。
  • 1887 年,赫兹发现光电效应。
  • 1905 年,爱因斯坦从量子的不雅点,准确诠释光电效应。
  • 1921 年,爱因斯坦获诺贝尔奖,他的进献鞭策了量子理论的当作熟。依据量子理论,单光子接收必需遵循朗伯一比尔心猿意马律。
  • 1931 年,Maria Goeppert-Mayer 纯从量子理论推导出“双光子接收”的可能性。
  • 1961 年,在激光应用之后,双光子接收理论获得尝试验证。此后,非线性光学与量子光学蓬勃成长。
  • 2001 年,Kawata 传授以及孙洪波传授操纵双光子接收效应,当作功实现了“双光子 3D 打印”,也是独一一种“掏洞型”3D 打印。

双光子 3D 打印手艺的近况

例如,用双光子 3D 打印手艺建造的超微透镜,直径只有 100 微米摆布。这也是 Nature 上的一篇论文(Nature 上的工具都好有意思啊!)

这种镜片,是此外手艺完全做不了的。我本人也做过 SLA 打印的镜片,透镜结果还不错,但直径最小也得 6 毫米,也就是 6000 微米,比双光子打印精度低了 60 倍!

除了这种适用价值比力强的,也有比力好玩的,好比下面有人打印了一个最小的泰姬陵:

这个范畴领先的都是发财国度。国内也有一家新锐的 3D 打印公司,做得也不错。为了避免告白嫌疑,就不说名字了。

声明

本人虽从事 3D 打印行业,可是学机电工程身世,所以对于非线性光学、量子光学、光聚合反映等范畴缺乏根本常识。是以文中常识大部门是自学,可能有科学上的错误,若您发现,不惜赐教,感激涕零!

最后,当作文过程中受 @看风光的蜗牛君 指教颇多,暗示出格的感激!

参考文献

[1] 双光子聚合化反映可以或许当作为将来的纳米打印手艺吗

[2] Kawata S , Sun H B , Tanaka T , et al. Finer features for functional microdevices[J]. Nature, 2001, 412(6848):697-698.

[3] 看风光的蜗牛君不成思议的微纳造物手艺双光子打印

[4]Gissibl T , Thiele S , Herkommer A , et al. Two-photon direct laser writing of ultracompact multi-lens objectives[J]. Nature Photonics, 2016.

[5] 从 @看风光的蜗牛君 的文章中摘出

  • 发表于 2019-02-27 23:04
  • 阅读 ( 1666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