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有没有标准?

相信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只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子。”这句话虽然有一定的玩笑成分,但是也表明大家大家对于男性的要求不再强调能说会道、风趣幽默,似乎又回到了安静而美的要求上。

安静而美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要求的,只想做个安静的美男子似乎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今流行文化有了交集。

既然安静的美男子现在又有了市场,受到美眉们的喜爱,那我们如何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呢?

当然是向古人学学咯。那古代的安静美男子是什么样子的呢?

2700多年前的中国北方,就对这种安静的美男子赞美了无数次,《诗经·卫风·淇奥》里的那位男主角,就是安静美男子的典范。

《诗经·卫风·淇奥》

原文: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 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秀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 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翻译: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高雅先生是君子,学问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很威严。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袅娜连一片。高雅先生真君子,美丽良玉垂耳边,宝石镶帽如星闪。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更威严。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葱茏连一片。高雅先生真君子,青铜器般见精坚,玉礼器般见庄严。宽宏大量真旷达,倚靠车耳驰向前,谈吐幽默真风趣,开个玩笑人不怨

歌的一开头就唱起来:淇水弯弯,翠竹连绵。竹子跟美男子有啥关系?别急,这是在酝酿气氛,酝酿一种安宁美好的气氛。一条优美碧绿的河流,静静地流淌,在幽深的河湾处,丛生着青翠挺拔的竹林。竹林的静谧与修长,都让人联想到美男子沉稳的气质和颀长的身材。

在河湾竹林的衬托下,2700百多年前那位安静的美男子出场了。“有匪君子”,这位全身上下帅得掉渣,连头发都充满风度的男子,用什么形容他好呢?接下来,产生了中国文化史上最经典的用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这是说他的品质、学问、风度就像切割打磨过的玉石,好比雕琢磨砺过的象牙,坚硬、细密、扎实而纯粹。

此外,玉石、象牙等宝物,还会让人想到美男子浑身上下散发出来的骨感美、硬朗美、沉静美以及光泽美。当我们今天运用“切磋”“琢磨”这些司空见惯的词汇时,有几个能想到它们和安静的美男子有关系?

这位美男子的耳朵上还垂着晶莹剔透的贝玉,鹿皮帽子上佩戴的是闪亮如星辰的美石,这珠光宝气的行头,搁如今,会让人以为是珠宝展览会上的男超模呢!

然后就是浓浓的重金属口味,“如金如锡,如圭如璧”,这位帅哥硬气文雅,如同陶冶过的金,锻炼过的锡,像玉圭,又如玉璧。无论是形体显示的,抑或是着装所表露的,甚至是内心所散发的,这个美男子都和珠宝玉石、金属骨器密不可分,可以说,由内而外,充满骨感美。

当然,安静的美男子并非一个阴柔之人,他具备男子汉所要求的一切品质——坚韧、威严、宽和而大度,“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此外,安静的美男子也绝对不是很闷的呆瓜。事实上,他很幽默,爱开玩笑,但都点到为止,绝对不过分损人,“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那么,这位安静的美男子是谁呢?那弯弯的河流,那满眼青翠的竹子,跟他有啥关系呢?

赞美安静美男子之前的那弯弯的河流,那浓密的翠竹,绝对不是一时兴起,随口而来的,它就是美男子在2700多年前建的园林,据说当年有20多里长的竹海。歌曲的开头,唱的就是美男子的家。

谁有这么大能耐建一片20里长的竹林花园呢?答案可以从权威的《毛诗序》里找。《毛诗序》说:“《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从中可知,讲的是卫国的卫武公。按照这种理解,卫武公确实是个安静的美男子,有文采,又有才干,为人还谦虚、不嚣张,能听取各种意见,以礼节约束自己的言行,这样安静的美男子,看着也是醉了。

美男子不仅安静、有才,而且还长寿,最要紧的是,他能长期坚持谦虚的美德,一直以安静的美男子标准来要求自己。据说,帅哥95岁的时候,还向卫国发布通告称,别看我离一百岁只差5岁了,你们就什么都哄我开心,有什么意见还是得大胆提出来,别讲什么面子。

这位美男子在品德修养方面永无止歇,自己安静,却从不要求别人安静。自己话不多,却主张别人多说话。

卫武公上马车的时候,也要求卫士们的嘴巴别闲着,要向他提意见,“在舆有旅贲之规”;哪怕工作了一天,晚上即将就寝时,他也要向服侍他的侍卫征求批评意见,“居寝有亵御之箴”。看来一天到晚,除了睡觉,他总是无休止地听取别人的意见,以增强自己的修养。这些事记载在《国语》里。

但你别以为美男子只是安静地修养而已,他的安静,是为了能做大事,能开创历史新局面。实际上,就是卫武公这个安静的美男子开创了周朝的新局面。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陷西周首都,杀死周幽王,在这个关键的历史转折时刻,卫武公并不满足于待在历史舞台一个安静的角落,不再只在自家深邃幽静的竹林里徜徉,而是率兵勤王,击退犬戎,然后协助周平王把国都向东迁到洛阳,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进入东周时期。

可见,卫武公的静,是智慧谋略的一种蓄势状态,一种待发状态,即所谓“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不是做一个傻傻的美男子。为静而静,是一种没有生机的死寂;为动而静,是一种充满生机的宁静。人的品德修行其实和物理学原理一般,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

当然有正面的例子就一定会有反面的例子,就给大家看一个反面的例子。

安静的美男子,在《诗经》里很受尊崇,在中国传统社会亦如此,而猎人型的热烈男子,却似乎不怎么招待见。

有这么一位不安静的美男子,他是郑庄公的胞弟共叔段。共叔段是一位长相英俊、热情奔放的男子,他爱运动、好狩猎,是雄性美的极品。

《诗经·叔于田》里就写到他的英俊。传闻他所住的街区没什么人,不是真的没人,而是能和他相比的没几个,“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这里的“叔”,不是大叔,而是老三的意思。

这位帅三哥充满着阳光美、动态美,《诗经·大叔于田》就提到,这位帅帅的三哥,驾着四驾马车,冲进草丛的深处,赤手空拳和猛兽格斗,把老虎豹子都打趴下了,然后献给他的君王哥哥,“袒裼暴虎,献于公所”。

这么一位充满战斗力的卫国好男儿,不能安静地做一名美男子,和母亲武姜合伙要推翻哥哥郑庄公,最后失败遭驱逐。这个火一样的男子,得到悲剧的下场。古人认为他的不安静,是一个反面教材,孔颖达就认为这一系列的描写就是讽刺他的“负才恃众”。

其实,诗经的《叔于田》和《大叔于田》是歌颂一名勇敢神武的贵族猎人,和讽刺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只是后人解读歪了。这也说明先秦的风俗,不只是喜欢安静的美男子,也喜欢动态的美男子,动静得宜,各有所爱。

当然现代社会也是包容并蓄对安静的美男子予以欣赏,对动态的美男子也很喜欢啊!

  • 发表于 2016-07-25 00:00
  • 阅读 ( 909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