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起“创伤”这个词时,我们轻易联想到的是它给个别成长带来的各类不良的影响。
然而,近年来心理学家在针对各类创伤事务的研究中发现,有一部门履历过持久的凌虐、绝症、至亲离宿世、战争、可骇袭击等创伤事务的人们,反而从这些履历中获得了积极的小我当作长。这些人被称号为“幸存者”。
幸存者这个词,一方面代表他们履历了负面的人生体验,同时更是一种力量的表现——这个词强调了“他们有力量渡过了那些负面事务”。
1995年,Richard Tedeschi 和Lawrence Calhoun提出了“创伤后当作长”(post-traumatic growth)的概念。创伤后当作长是指一部门人在和具有高度挑战性的生命际遇抗争之后,所履历的积极的心理转变:在创伤后,个别成长出了比原先更高的顺应程度、心理功能和生命意识。
不是每一个履历过创伤的人,城市发生“创伤后当作长”,那么,是什么让一些人发生了如许的创伤后当作长呢?它是若何发生的呢?
在聊创伤后当作长之前,我们需要起首领会,我们所说的创伤是什么意思。
按照APA(1994)的界说,创伤性的事务是指与(现实的或威胁性的)灭亡或严重危险相关的事务,表露在如许的事务中会使人感应害怕、可骇、无助的情感。
Tedeschi(2012)认为,可以或许激发创伤的事务往往包含以下特征:a. 事务的发生是俄然的、令人不测的或不平常的;b. 凡是包含身体上的危险,或者感应生命受到威胁;会使人发生掉控的感受。在一些特心猿意马人生阶段的发生的创伤事务更轻易使人懦弱,好比童年及20岁前后。
然而,研究者却在一些幸存者身上发现,在与创伤性事务抗争的过程中,尽管疾苦仍未消逝,但他们也履历了一些新的、积极的心理转变。好比,针对被关押在越南牢狱长达8年的前战犯的研究中惊奇地发现,他们傍边的年夜大都人在被释放后,都履历了持续不竭的积极的小我当作长。并且,那些履历最恶劣处境——频频的熬煎、饥饿和肉体危险的人,积极的当作长会比他人更显著(Fretwell, 2013)。
Calhoun称,在他所研究的案例中,年夜约有35-75%的幸存者履历了分歧水平的创伤后当作长(Kushner, 2016)。
这种当作长是若何发生的,它是创伤的直接成果吗?谜底是否认的。
Tedeschi(2004)认为,尽管名为“创伤后当作长”,但在此中,促当作当作长最关头的身分并不是创伤自己,而是幸存(surviving)的过程——是测验考试与创伤抗争、最终幸存下来的过程,决议了我们能在多年夜水平上获得当作长。尽管我们很少有人会有意识地、系统性地测验考试给创伤付与意义,或者从中寻找创伤的益处,但当我们做出尽力时,这种当作长是真实存在的。
在每个履历创伤的个别身上,创伤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正面影响都是并存的。只不外在每小我身上这二者的配比分歧。有一些人可以或许不竭经由过程“幸存”的过程,降服负面影响,让本身发生更多的正面影响。从这个角度说,创伤后当作长既是一种过程,也是这个过程所发生的成果。
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也曾见到过一些令人赞叹的“幸存者”。他们中有的人曾在童年蒙受过怙恃的严重的凌虐,有的有过给身体上极年夜疾苦的疾病抗争多年的履历,还有的曾经置身于一段布满了危险与不安的关系。但在和他们的接触中,你不仅很难察觉这些创伤留下的疤痕,他们甚至显得比一般人加倍顽强和敞亮。
* 当我们与创伤性事务抗争时,可能会获得以下3个方面的当作长(Tedeschi & Calhoun, 1996):
1. 自我的改变
不知道经受过创伤的你,是否曾经如许想过:“再坏的环境也不会比此刻更坏了,还有什么事是我不克不及应对的呢?”
在凭借尽力渡过创伤后,我们城市发现:本身比想象中加倍壮大。研究发现,应对和处置创伤的履历,让幸存者们加倍可以或许自我依靠,获得自我效能感和价值感的晋升,改变了一些对本身的观点。
他们对本身应对困境能力的自我评估会提高,并且也会更相信本身在将来碰到坚苦时会有能力去向理(Tedeschi, 1996)。这是因为我们会把本身在一次艰难情境中的幸存过程,更普遍地加以总结和推论。
2. 与他人关系的改变
针对沉痾新生儿的母亲、以及掉去怙恃的个别的研究发现,有60%的人都认为本身从这个过程中有所受益。20%的人陈述说,这段履历使得她们的家庭关系加倍亲密 (Affleck, 1985)。这是因为,创伤履历使他们意识到与他人的关系有多主要,以及损失亲密的人可所以一件何等敏捷的工作,从而更爱护保重和他人的关系(Malinak, 1979)。
一部门被怙恃轻忽、凌虐过的孩子,也会对家庭以外赐与了本身爱的人(伴侣、教员、情人)等,有着更多的爱护保重和感恩之心。这种爱护保重会让他们拥有更慎密的关系。
此外,创伤也是一个机遇,让我们从头找到曾经被轻忽的社会撑持系统。受到创伤时,我们愿意自我表露的水平会比以前更多,这种自我表露则可以或许使我们寻找到合适的社会撑持。当获得了回应时,我们会大白当本身处于坚苦中时是可以依靠他人的,愿意接管他人的帮忙。在被强奸的女性的陈述中,有25%的人都说因为受危险的事务,而和原本疏远的家人增进了关系(Burt, 1987)。
同时,我们也会因为本身体味过疾苦,而对他人的疾苦加倍敏感,我们是以酿成一个更有关切的人。这一点也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关系。
3. 人生哲学的改变
除了对本身和他人观点的改变,和创伤抗争的过程还会改变我们对人生的观点。在被查出癌症的女性身上,表示出了如许的转变:她们起头对人生的优先级进行调整,对本身该正视什么有了新的判定,好比,会更赏识本身的人生价值,让本身活得更轻松,更享受糊口(Taylor, 1984)。
从持久来看,与创伤斗争的过程最终加强了幸存者们的精力崇奉,使他们人生的意义感加强。他们会获得感情上的释然,并成立起新的人生哲学,好比,相信好的工作和欠好的工作城市在统一小我身上发生,而这并没有什么(Aldwin, 1994)。
关于创伤后当作长是若何发生的,Tedeschi和Calhoun(2014)提出了创伤后当作长模子(model of posttraumatic growth)。如图所示,创伤后当作长的发生轨迹往往是如许的:
来历:A Model of Posttraumatic Growth(Tedeschi, 2004). 汉化/隋真
1. 起首,当个别履历创伤事务后,我们会在三个方面受到重年夜的挑战:
· 在办理哀思情感上的挑战,即若何节制和处置本身的极端负面情感;
· 在人生图式、信念、方针上的挑战,即若何处置本身对宿世界的根基熟悉和信念的思疑,成立起新的、更高级的价值不雅和方针;(当创伤让你思疑人生,你还得想法子从头树立对宿世界的根基熟悉和信念)。
· 在糊口叙事上的挑战:若何解脱疾苦的叙事,成立起新的叙事方式。叙事,即我们若何讲述本身的故事,在故事中我们存眷了什么,若何解读细节,不仅展示了我们(已经)是如何的人,也同时塑造着我们将当作为如何的人。对创伤的叙事,对象可能是他人,也可能是本身,但城市强逼我们去直面创伤事务,直面临人生意义的追问。
2. 年夜大都的个别会进入频频的思虑,即沉思(rumination)。一起头,沉思年夜多仍是无意的(automatic)、侵入性的(intrusive),这些思路会主动进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不由自立地频频进行和创伤相关的思虑。
在沉思的过程中,有一部门人可以或许本身减轻哀思的情感,对被动的沉思过程进行办理,进入本家儿动、有意的沉思。还有一部门人,则会去外界追求撑持。他们会经由过程沟通、祷告等体例来对他人进行自我表露,并从其他楷模人物(好比心理咨询师)那边获得关于若何认知、若何处置的榜样进修和撑持,获得糊口叙事的新视角,从而进入本家儿动的沉思。
3. 进入有意的沉思后,个别就能慢慢改变认知图式(即你熟悉宿世界的一些根基框架)和叙事体例,进行新的意义发现,从而获得创伤后当作长,并获得人生聪明。获得人生聪明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会使我们“不竭地均衡反思与步履,权衡已知与未知,更可以或许接管人生的各种矛盾之处,以更开放的心态去理解与人类存在相关的根基问题”。
Zoellner(2006)认为,在“创伤后当作长模子”中包含着几个主要的认知策略,他们对创伤后当作长有着主要的鞭策感化。
· 积极的认知重评
(Positive cognitive re-appraisal)
积极的认知重评,指的是用一种更积极的体例去理解发生负脾气绪的事务。它是一种“先行存眷”的情感调节策略,即不要比及对情感做出反映,而是在发生和领受情感的那时,就对情感进行从头诠释。
认知重评是让幸存者感应壮大、可以或许节制和办理艰难情境的最有用策略(Castro, 2016)。
认知重评的过程包罗:当我们碰到一件让本身感触感染到负面情感的事务时,先试着识别本身的负面情感,给他们打标签,好比“我起头有愤慨的情感了”或者“我感应很焦炙”。然后,系统地从头阐发这件事对我们小我发生的影响,以新的、乐不雅的体例去论述和评价创伤,阐发它对我们此刻和此后的人生的积极意义。
· 有意的沉思(deliberate rumination):
对于创伤后当作长而言,有意的沉思指的是“对于意义追求、问题解决、回忆和等候的频频思虑”(Martin, 1996)。如前文所说,履历创伤事务后,我们往往会进步前辈入无意的沉思,再进入有意的、扶植性的沉思。当有意沉思和积极重评接踵发生的时辰,创伤后当作长的水平最高。
· 接管式应对(acceptance coping):
在对9·11创伤人群的研究中,利用“接管应对”策略,即在应对创伤时,安静地接管已经发生的创伤事务,接管不克不及改变的工作,是可以或许促进创伤后当作长的一项主要策略(Butler et al., 2005)。相反,若是采用防御性应对,即对灾难性事务表示出否定、愤慨,则晦气于个别积极的当作长。
· 追求意义感
2013年颁发于PNAS的研究发现,欢愉感和意义感往往并不重叠,欢愉感往往更注重当下和利己,意义感则更久远和利他;并不是欢愉感高的人意义感就必然越高,反之亦然。那些陈述负面事务和疾苦挣扎(欢愉感较少)的个别,人生的意义感更强,他们需要意义感,才得以在窘境中维持信念,相信本身是在获得更久远的、更弘大的人生奖赏。
研究也证实,若是一小我的意义感比力强,他们可能会更好地获得创伤后当作长。在针对创伤人群的研究中发现,若是个别具有较强的意义感(感觉宿世界是有意义的,正面和负面的履历都是有意义的,并愿意去追求意义),那么他们就会更好地获得创伤性当作长(Zoellner, 2006)。
科胡特曾经说,“我印象中最具缔造性的生命,是那些尽管在早期遭遇了深切的创伤,但(经由过程各类路子)可以或许找到朝标的目的内涵完整性的方式,从而获得新布局的个别。”这也合适我们本身做临床工作、以及在KY不雅察到的实际。
还有人说,曾经履历过的创伤会形当作一道伤疤。这可能是真的,但一道伤疤,同时也是一枚勋章。它提醒着你曾经有过的抗争、取得的胜利。
对于有些人,在世的感受,像一座山岳连着一座山岳,一场战争连着一场战争。似乎比一般人更难,有时感觉看不到绝顶和但愿。但若是你停下来看看本身,你会发现这些攀缘和战斗的成果,已经在你身上留下了“好的成果”,而你也是以长出了一身属于你本身的铠甲。
以上。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